在传统的中央级大报之中,光明日报的融合发展颇具特色,它不以"大而全"取胜,它注重打造自己的"小而美",结合自己读者群的特征,在教科文卫领域"长袖善舞",把这一领域的优势延伸到互联网世界。他们推出的"光明校园传媒""光明都市传媒""光明乐跑"等项目,都围绕主要读者群体进行活动策划,取得了不错的反响。在陆先高看来,光明日报的融合发展走的是"扬其长,避其短"的路子,不求高投入大产出,而是深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才有了今天的光明日报融媒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几年来,光明日报扎扎实实推进媒体融合建设工程,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不断出现新的亮点,得到中央领导和业界同行的一致认可与好评。今天,我们就一起听听陆先高讲述光明融媒的故事。
由单一产品到平台型应用
记者:光明日报的媒体融合步伐早于业内同行,最早被广大读者熟知的应该是光明云媒,当时是怎么想到要做这一产品的呢?
陆先高:光明云媒是光明日报2010年11月正式推出的第一个移动客户端产品。当时,关于新闻客户端的概念还不清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刚开始出现,但我们判断,移动互联网是大势所趋,未来的新闻传播应该在手机等移动终端发力。
手机报是当时非常红火的移动产品,但信息容量、用户体验已经不适应智能手机的发展。所以我们就思考,在手机端获取新闻会成为新闻传播主流的背景下,具体的传播形态应该是什么?呈现形式单一的手机报,一定会被新的媒体业态所取代,而我本身又非常认可报纸的价值,所以,我们一直在探索符合当时技术条件、又不同于手机报的新的传播形态--这也就是日后推出的"光明云媒"。
记者:光明云媒推出之后,得到业内同行的肯定。相隔不到一年,光明网又推出了"云端读报",这是基于怎样的考量?
陆先高:2011年10月,光明网联合方正集团推出"云端读报"。"云端读报"作为国内第一个移动媒体出版平台,其实是顺应市场、顺应行业发展需求的产物。
光明云媒推出时,国内新闻类客户端应用只有几十个,但很快,各种新闻客户端不断出现,尤其是各商业网站、新兴的技术公司,开始推出各种聚合类的新闻客户端,市场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当时我们就发现,传统媒体靠一个单一的媒体客户端,仅仅发布本媒体的内容,很难满足用户的需求,市场推广困难,用户黏性和活跃度也很难提高。所以,我们开始考虑要做一个平台型产品,希望通过平台的集聚效应,增强平台的服务能力和对用户的吸引能力。"云端读报"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推出的。
记者:作为一个平台型应用,"云端读报"都具备哪些功能?推出后的反响如何?
陆先高:"云端读报"是一个移动媒体出版解决方案,不仅集成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全媒体传播手段,率先采用定时推送和离线阅读技术,并免费为传统媒体提供技术和运营服务。这样,对有资质的新闻机构来说,其原创内容都可以利用"云端读报"提供的平台,零门槛、零成本地推出自己的移动媒体产品,并将其送达用户。对用户来说,可以通过一个客户端软件,看到各种报纸杂志的内容,让"一端在手,读尽天下报"的想象变成现实。
"云端读报"的问世,实现了光明日报媒体融合由单一产品到平台系统的升级,同时也有利于降低其他媒体进入移动互联网的门槛,让我们可以凝聚更多的媒体资源,共同开拓市场。因此,"云端读报"推出后,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支持,被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列为2012年度工作要点中唯一一个重点支持的移动媒体项目,并被列入北京市出版工程。最高的时候,有150家媒体入驻"云端读报",客户端的安装量也达到了2300万。
但是移动互联网的竞争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支持,在这方面,我们显然无法与商业公司进行竞争,所以后来发展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这个经历,让我们能够更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推出更有针对性的产品。此后我们与微软Skype合作,并推出"时光谱"新闻信息服务,也跟此有关。
记者:光明云媒3.0和光明校园传媒是光明日报融媒体中心的最新成果,请陆总给我们分享一下。
陆先高:光明云媒3.0实际上是我们根据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尤其是"两微一端"的传播特点,并结合自身发展移动媒体的经验教训,从功能、内容、服务等各个方面,对媒体客户端进行重新定义的产品。
在功能上,光明云媒3.0打通了"两微一端",用户除了可以查看光明日报原版文章外,还可以直接查看光明日报官方微博和系列微信公众账号的内容,还可以直接报名参加"光明乐跑"等线下活动。在内容上,它主要突出了光明日报的思想理论文化特色。在新版中,新闻只是背景属性,所有的新闻资讯均集中在"要闻"一个栏目中,主要精选当天最重要、最受关注的新闻,推送给读者;开设"时评""思想""人物"等栏目,突出时政评论和思想理论文章的特色;同时还新增了"聆听"栏目,推出《之江新语》等一批音频节目。在服务上,通过与技术公司合作,光明云媒3.0集成了情景电商、图片识别等功能,使它具备更强的服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