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光明日报构建全媒体联动生产模式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日报社动态 > 正文

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光明日报构建全媒体联动生产模式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网2015-03-30 13:58
  3月30日出版的中国新闻出版报在2版头条位置,深度报道了光明日报社在今年两会期间的媒体融合创新。
  下面是报道全文:

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光明日报构建全媒体联动生产模式

 
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光明日报社两会融媒体报道模式
 

光明日报社在今年全国两会报道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报网融合,在他们看来,所谓的“真正融合”是——

 
构建全媒体联动生产模式

□本报记者 晋雅芬

  “现在看来,以前我们所做的只能算是很浅层次的结合,或者说是很简单的叠加,带来的其实是各自为战的割裂状态。直到今年两会,我们才第一次实现了报网的真正融合。”谈到今年备受业界关注的光明日报社两会融媒体报道,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如此感慨。那么,他们所谓的“真正融合”究竟是什么样的融合状态?借助全国两会进行的融合大练兵又给他们带来了怎样的思考?也许,光明日报社此次的探索实践能为传统纸媒下一步推进媒体融合带来一些启发。

  融——

  “流水线”确保新闻产品质量

  在部署今年两会报道工作时,光明日报社总编辑何东平就明确提出“要在融媒体上有所作为”。为此,光明日报社首先对人员进行了融合,光明网派出的80多名上会人员首次被纳入整个两会报道组,与《光明日报》前后方五六十名编辑记者一起组成两会报道团队,统一调度、统筹安排。如此大规模的报网融合,对光明日报社来说还是第一次。据光明日报社两会报道组组长、国内政治部副主任邓凯介绍,在思维方式上,报社要求上会记者根据报社旗下不同载体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信息发布;在工作方式上,鼓励报纸和网站上会人员结对合作,将重点选题分包出去。“为了把这一步迈好,报社要求报道组每位记者必须完成2~3件融媒体作品。对于一支习惯于平面思维的传统采编队伍而言,既要发文字稿,还要拍视频、录音、拍照片,甚至要配上各种链接,操作起来实属不易。”

  尽管不易,但最终呈现的结果却出乎他们的预期。杨谷告诉《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虽然报社在两会前对报道组记者进行了视频拍摄培训,但对于大家用手机进行视频报道还是心里没底,以为最多也就二三十条手机视频,没想到前方记者发回来的视频作品多达上百件,大量涌上来时后方甚至有些剪辑不过来。

  对于时下流行的“中央厨房”的说法,杨谷认为,光明日报社此次两会报道所改进的新闻采编流程更像是“流水线”。杨谷以此次推出的《炫融特刊》为例介绍说,先由报社国内政治部的编辑凭借扎实的时政报道经验选出政府工作报告等文本中适于新媒体传播的短句,设计好重点推送的脚本;再由光明网的美编和页面设计人员进行网络加工,做出适配不同终端平台的页面;最后,经过报社资深编辑坐镇融媒体工作室审核把关,再由报社微博编辑室的编辑及时在微信公众号进行发布。“可以说,整个流程实现了专业分工、各显其能,同时也确保了新闻产品的质量。”杨谷说道。

  通过改进新闻采编流程,特别是搭建融媒体工作平台,光明日报社整个两会报道按照“一次采集、多格式生成、多终端发布”的全媒体联动生产模式,将传统媒体所生产的内容按新媒体传播规律重新进行了编排和发布。据了解,策划推出的微信融合产品《炫融特刊》、微博融合产品《秒拍两会》、视频融合产品《代表委员会客厅》、音频融合产品《知识界代表委员之声》、图解融合产品《“据”焦两会》、楼宇屏形态的光明都市传媒“两会特刊”、摄影融合产品《视觉·光明图刊》等融媒体产品,形成了全媒体、立体化报道格局。

  思考:“通过短短十几天的两会练兵,记者们的拍摄水平得到了提高,有些记者甚至开始总结哪款手机的拍摄效果最好。”在杨谷看来,推行全媒体记者是可行的,而且传统纸媒的记者也有热情去学习新事物,“但目前的考核机制相对滞后,新媒体作品还未与记者的绩效挂钩,而是完全靠着大家的热情在推进”。

[ 责编:何宁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