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由光明日报社和江西省宜春市委、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宜春“好人文化”理论研讨会近日在宜春举行。与会专家对“好人文化”的内涵和宜春“好人文化”生成的土壤以及“好人文化”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研讨。宜春的经验对于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向群众、深入群众,在群众中扎根,转化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内在信念和自觉行动,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光明日报今天特刊发与会代表和专家的发言摘要,希望会对读者有所启迪。
弘扬好人文化坚持崇德向善
中国伦理学会原会长 陈瑛
什么叫“好人文化”?从宜春人民的实践来看,它就是发现好人、表彰支持好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境界,让好人更多、更好的文化。“好人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理位置,可以有着不同的内容。我们现在倡导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我们今天“好人文化”的核心成分。
从宜春人民所发扬的“好人文化”中,我们可以受到很多启示:
第一,“好人文化”的根本是尊重人,尊重文化。它表明人不但应当重视物,重视经济,需要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还一刻也离不开文化,需要思想文化的滋养和精神理念的引导,而靠文化建设营造的和谐文明环境,更是不可或缺的。“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来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正确的理想信念,指明我们的方向道路,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主心骨,更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丰富多彩的文化,为我们提供生活的智慧和情趣。
第二,“好人文化”的立足点是相信人民群众,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人民群众,需要好人;好人促进他人幸福,有益社会发展,推动时代进步。我们要坚信,无论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人民群众在本质上都是好的,好人永远是社会的大多数。社会现实中涌现出来的许许多多的“好人”,其实是人民群众的集中体现、杰出代表。我们应当要坚持选树好人、宣传先进典型的长效机制,增强好人文化传承的持久力。坚持做好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让好人更好;坚信那些有着种种毛病,犯过一些错误的人,他们自己也愿意做个好人,也希望周围的人都是好人。他们中的大多数也都能变成好人。“好人文化”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那些崇拜金钱权势,追逐个人腐化享乐的低级庸俗文化,最终会被人民群众所厌恶,并为历史所抛弃。
第三,“好人文化”所包含的,不仅是思想文化、精神理念的引导,还应当包括制度层面的建设和健全的机制保障。为了表彰和支持好人,宜春先后建立和完善了见义勇为表彰评选、公民道德荣誉档案、英模及英模家属帮扶等各项工作机制,在全社会树立了敬仰见义勇为、感恩见义勇为、崇尚见义勇为的良好导向。创新褒奖机制,坚持精神激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从各方面关心英雄模范及其亲属,为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创造良好条件。这种虚实兼备,以实充虚,让好人得到好报的做法,使“好人文化”收到了最好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