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人文化”引领道德风尚
中共宜春市委书记 邓保生
宜春好人井喷,近年来涌现139位“中国好人”,并逐渐沉淀外化为宜春精神文明建设的特色品牌——“好人文化”,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具有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必然性。这一必然,源自宜春的人文土壤、历史积淀和社会环境的孕育,源自宜春市委、市政府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常抓不懈,也源自全体宜春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
“中国好人”漆友朋
第一,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好人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宜春“好人文化”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融合、深化拓展的过程,主要源自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先进文化的深度融合。一是传统文化的滋养熏陶。宜春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且是中国佛教“禅林清规”的发祥地,五大宗派中的曹洞、临济、沩仰三宗皆发祥于此。宜春耕读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为农业上郡,崇文尚教,唐朝时有过“江西进士半袁州”的盛景。这些灿若星辰的先贤,与禅宗文化、耕读文化一起,孕育出宜春崇德向善、重情好义、吃苦耐劳的淳朴民风。二是红色文化的薪火相传。宜春下辖的铜鼓县是秋收起义的策源地,红色文化诞生的摇篮。万载县是革命根据地,中共湘鄂赣省委、苏维埃政府在此设址办公。革命先辈天下为公、无私无畏的精神,锤炼了秀江儿女追求真理、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意志品质。三是先进文化的时代洗礼。宜春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和发展科技文化、廉政文化、抗洪抗冰精神等富有时代气息的先进文化,造就了一批引领风气之先的新人群体。宜春的英模好人群体,正是这一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第二,持之以恒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好人文化”形成的现实土壤。长期以来,宜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均成立文明委,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创新建设载体,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着力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抓好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第三,建设机制的持续改革创新,是“好人文化”形成的强力推手。宜春不断创新英模好人的发现、宣传、表彰、关爱机制。一是创新发掘推荐机制。把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的发掘推荐,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项目来抓,并列为重要考核内容。二是创新宣传学习机制。典型发掘后,积极对接中央、省级主流媒体,集中市级媒体力量大张旗鼓予以宣传,在广大干部群众中引起热烈反响,做到了以点带面、辐射联动,让好人好事家喻户晓。三是创新表彰礼遇机制。实行精神鼓励、物质奖励、社会保障三位一体式褒奖。四是创新关爱褒奖机制。设立见义勇为基金、慈善救助基金、英模好人褒奖救助基金等专项基金,每年财政拨付10万元用于英模好人的帮扶救助,在就业创业、子女教育等方面给予奖励性安排,发动社会各界与英模好人“结对子”,切实解除好人们的后顾之忧,传递了好人有好报、行善不吃亏的价值导向。
时代需要航标,社会需要榜样。用“好人文化”引领道德风尚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将以这次理论研讨会的召开为契机,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主线,以建设“好人文化”为重要载体,加快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是深入挖掘“好人文化”,打造宜春品牌。我们将继续开展“学英模、比实干、谋发展、争先进”活动,进一步挖掘淬炼“好人文化”的价值内涵,探索弘扬“好人文化”的有效途径,不断完善关爱英模好人的保障机制,持续加大对英模好人的宣传学习力度,让来自身边的正能量、基层的最强音,汇聚为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大江大河,使“好人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主旋律,并将“好人文化”打造成宜春经久不衰的亮丽名片。
二是大力弘扬“好人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好人文化”的核心是道德建设,道德建设的关键是以文化人。在坚持主题教育活动、文明创建、巡回宣讲、志愿者服务等好的做法之外,还要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充分考虑群众的信息接收方式和喜好,使“好人文化”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进而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营造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
三是自觉践行“好人文化”,助推发展大局。我们将把“好人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弘扬社会正气,倡导时代新风,推动发展环境的全面优化,不断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为建设文明幸福宜春提供精神动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