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原标题:“深潜之光”永不落幕!黄峻深情讲述父亲黄旭华“赫赫而无名的人生”
光明网讯(记者 焦子原) “不少媒体称我父亲为‘中国核潜艇之父’,可是他个人从来没有承认过这个称呼。”10月30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走进青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成员、武汉广播电视台编导、记者黄峻,分享其父——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黄旭华为代表之一的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
“我父亲的墓碑背后的大石头上刻着‘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此生无怨无悔’,这短短三行字,是他一生的写照。”宣讲伊始,黄峻从这三句话讲起,将听众带入黄旭华院士与核潜艇相伴的六十余载春秋。从1958年投身核潜艇研制事业,到1988年亲自参与极限深潜试验,再到2018年离休后仍坚持每天上班,为新一代核潜艇做好预研工作。黄峻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勾勒出一位“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科学家画像。
 
共和国勋章、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全国道德模范获得者黄旭华之女黄峻
宣讲中,1988年极限深潜试验的细节让人心潮澎湃。黄峻讲述,上个世纪,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深潜试验沉没,120多名艇员遇难的阴影笼罩着所有人。1988年参与我国核潜艇首次极限深潜试验的36名艇员,有人提前拍了生死照、写了遗书。作为总设计师,黄旭华毅然决定“我和你们一起下潜”——这一决定开创了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参与首次深潜试验的先例。“父亲说,深潜试验不是让大家去牺牲的,是要成功拿到深潜数据回来的。”“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这是黄旭华1988年深潜成功后给黄峻信里的诗句,字里行间满是科研工作者的执着与乐观。
 
黄旭华1988年3月4日摄于葫芦岛
黄峻讲到,1956年父亲出差时回乡探望他的母亲,承诺“常回家看看”,却因核潜艇保密要求,一别家乡三十载。直到1987年一篇提及母亲名字的报告文学《赫赫而无名的人生》寄回老家,奶奶才向子女们解释“你们的三哥在为国家做大事”。1995年,102岁的奶奶病重,黄旭华匆匆赶回,弥留之际的奶奶第一句话竟是“是谁通知你的?我没让他们打扰你工作”,这份深明大义让在场听众无不落泪。
 
宣讲会现场
2025年2月6日,巨星陨落,黄旭华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一位江西小学老师在父亲送别仪式上留下卡片,写着——借您的光,我要给孩子种下用知识报效祖国的种子。”黄峻在宣讲会的最后分享了这个感人的瞬间。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档案与校史馆馆长刘积舜表示:“黄旭华院士的故事不仅是国家记忆的宝贵财富,更是激励青年一代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的生动教材。作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我们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引导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本次活动由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领导小组主办,中国科协科学技术传播中心、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光明网承办,山东省科技工作者服务中心、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档案与校史馆协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