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光明网等举办“京华月韵·中秋雅集”网络中国节·中秋主题活动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网动态 > 正文

光明网等举办“京华月韵·中秋雅集”网络中国节·中秋主题活动

来源:光明网2025-09-29 11:25

  原标题:“京华月韵·中秋雅集”网络中国节·中秋主题活动在京举办

  光明网北京9月28日电(记者李方舟 实习记者任子薇)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又是一年中秋时。9月28日下午,“京华月韵·中秋雅集”网络中国节·中秋主题活动在北京举办。文化学者、非遗传承人、网络名人和青年学子共聚北京隆福寺,在传统习俗与现代科技的交织中体验传统文化,共同迎接即将到来的中秋佳节。

  本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指导,北京市委网信办、光明网主办,微博承办,以“中秋”的团圆意蕴为精神内核,巧妙融合“汉服”的典雅风潮与“人工智能”的前沿科技,为网民带来一次非比寻常的文化体验。

光明网等举办“京华月韵·中秋雅集”网络中国节·中秋主题活动

活动开场邀请达人团队@扬眉剑舞进行传统服饰展演。光明网记者王文韬 摄

  活动伊始,一场别开生面的汉服走秀复现我国千年服饰变迁,展示东方美学独有韵味。服饰史专家陈诗宇@扬眉剑舞及其团队登台,模特们身着按周汉、隋唐、宋、明等朝代划分的考究服饰依次登场,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直观展现出不同朝代的节令风尚与审美情趣。随后复现的拜月仪式依明制进行,女性主祭者身着为中秋特制的新衣,供奉月光纸与时令瓜果,并依礼祭拜,一举一动皆复原风雅,更让观众穿越回到明代,感受中秋节深厚的文化底蕴。

  依托北京独特的地域文化,本次活动特别设置了非遗互动体验环节,邀请到老北京兔儿爷第五代传承人张忠强与北京灯彩传承人乔美霞现场展现非遗技艺。在传承人乔美霞的讲解和指导下,嘉宾塔塔(ID:塔塔_TATA)现场感受光影交织的传统手艺,亲手制作饱含中秋韵味的兔子灯,感受非遗技艺的匠心之趣,在沉浸式创作中品味老北京独特的中秋韵味。“我也是北京人,兔儿爷、宫灯这些都是我从小熟悉的。这次在乔美霞老师的指导下,我亲身参与了灯彩的描画、制作过程,让我对这项手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塔塔谈到,未来,她也希望能够用作品记录和见证非遗传承人们的守正创新,让更多网友感受非遗的魅力。

光明网等举办“京华月韵·中秋雅集”网络中国节·中秋主题活动

 现场嘉宾上台体验非遗技艺。光明网记者王文韬 摄

  分享交流环节中,网络名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冬梅提到,中秋节从历史中走来,被一代代中国人传承下来,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温情、最美好的部分。“月亮是从古到今的月亮,我们今天看到的月亮,是李白举酒邀约的月亮,也是苏东坡看到的月亮。”赵冬梅说。

  随着一曲《月圆如梦》,活动步入尾声。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曲由天津传媒学院团队使用人工智能辅助完成,融入了人工智能对中秋节的诸多想象。随后,身着汉服的网络名人们或体验AI趣味互动装置,或观览国风市集,或现场取材留影,捕捉一缕清朗月韵。

光明网等举办“京华月韵·中秋雅集”网络中国节·中秋主题活动

活动嘉宾观览国风市集。光明网记者王文韬 摄

  此次活动既是一场视听盛宴,也是一次深度的文化邂逅,让参与的嘉宾们感触良多:

  科技博主@马弘运认为,这场“雅集”兼具观赏性与历史深度,通过服饰展示让观众沉浸式了解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能有效增强大众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自豪。

  历史博主@勾手老大爷邓肯赞叹道:“现场感受特别浪漫!原来汉服不只是复原画作,更是基于考古发现的精细还原。近距离欣赏后,才真正体会到传统服饰之美。”

  到场的学生代表也分享,这类专业活动为学生社团等传统文化兴趣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让他们能够与专业人士面对面交流,更好地理解并传播传统文化之美。

  2015年以来,“网络中国节”系列主题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各地以“网络中国节”品牌为依托,充分结合地域特色,持续挖掘传统节日内涵,开展了一系列线上线下精品活动,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焕新发热。

  28日恰逢隆福寺正式开街、“三餐四季”老字号生活节同步举办。本次活动将在线上继续延伸。从即日起到10月6日,“网络中国节”品牌将在微博平台开展一场穿越千年的中秋奇遇企划,邀约网民与专属AI“中秋搭子”评论罗伯特一起参与中秋内容创作,挑战中秋飞花令,收获专属表情图片。相关优秀作品将在光明网“网络中国节·中秋”专题内进行展播。

[ 责编:黄碧霞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