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原标题:第二届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举办
光明日报北京12月23日电(记者 张景华、董城)“羽仗连花影,帷宫接柳荫。凤城回头望,飘渺五云深。”这是清朝康熙帝对北京南海子的赞誉。12月21日,第二届北京南海子文化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专家围绕南海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等,探讨如何将南海子地区打造成“首都新国门”“国际会客厅”。据悉,这是南海子文化首次走进中国高等学府。
南海子曾经是“元、明、清三代皇家苑囿”,其美景“南囿秋风”被誉为燕京十景之一。如今的南海子,不仅是北京“一核一轴三带两区”中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北京南中轴生态文化发展轴上的文化高地和生态亮点,是新国门、新大兴亮丽的文化金名片。随着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成投运,大兴和南海子与世界,特别是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交流交往日渐频繁,昔日的皇家古苑囿,如今正在向“国际会客厅”的新身份华丽转身。
论坛上,中共北京市大兴区委副书记、区长王有国表示,大兴素有天下“首邑”之称,至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大兴区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复建了团河行宫、德寿庙等,建成总面积11.6平方公里的南海子湿地公园,发起成立了南海子文化研究院,全力打造南海子皇家苑囿文化金名片。同时,大兴区紧紧抓住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城南行动计划”新机遇,致力于构建最优质的营商环境、最高效的政务环境、最舒适的生活环境,全力推动南海子与紫禁城、“三山五园”形成三足鼎立的古都文化群。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朱信凯表示,南海子是承载北京历史的重要文脉,是辽、金、元、明、清时期政治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是多民族融合的重要见证地。对于南海子文化进行系统的学术探讨,挖掘其内涵,明晰其地位,找准其方向,是专家学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光明日报编委常戍在致辞中表示:溯源南海子文化历史,挖掘现代价值,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作为研究南海子文化的后起之秀,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龙认为,近两年,北京市大兴区对南海子历史文献档案进行整理、挖掘,让南海子文化逐渐走向公众,为大兴“首都新国门”“国际会客厅”的打造提供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文化力量。
为增加南海子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著名历史学家、《百家讲坛》主讲人阎崇年,古建筑学家王其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艺术”传承人王鹏被聘为新国门文化大使。论坛主办方表示,大兴区将着力把南海子打造成为传统与现代交融、自然与人文交织、物种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交响的“国际会客厅”。
与论坛同步举行的“南海子文化专题展”,其中《南苑总绘全图》首次对外公开展示,五幅南海子样式雷图档首次亮相,首批南海子文创产品“麋鹿手办”惊喜现身,全国首个南海子主题数字博物馆正式开馆。
该论坛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光明日报编辑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北京市大兴区人民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等共同主办。
《光明日报》(2019年12月24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