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陆先高副总编辑:创新服务能力,构建服务型媒体  推动媒体融合差异化发展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日报社领导活动 > 正文

陆先高副总编辑:创新服务能力,构建服务型媒体  推动媒体融合差异化发展

来源:光明网2019-10-30 09:29

  10月29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2019媒体融合发展论坛在深圳召开,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光明网董事长陆先高作主旨演讲。

  以下是演讲全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媒体同行:

  大家上午好。很荣幸被邀请来到深圳参加2019媒体融合发展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挑战与机遇”,这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关于机构媒体的融合发展,我一直强调差异化发展,但又始终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缺乏理论梳理,也缺乏一种可把握和操作的路径。

  今天,学界业界领导专家云集,借此机会,我与大家交流几点对于机构媒体差异化发展的理论思考,以及基于各媒体属性定位不同而创新差异化服务能力、构建服务型媒体,以此推动媒体融合差异化发展的实践探索。

  当前媒体融合在实践层面,有两个瓶颈日渐突显:

  一是媒体内容生产高度同质化,部分媒体的内容、技术、产品高度雷同,并且不得不以雷同的产品去争抢有限的传播渠道资源;

  二是媒体生产传播的普遍低效性问题。由于资讯消费总时长相对固定,用户和流量越来越向几家最具资源优势的主流媒体集中,其他大批媒体常常“有内容而少用户”,偶尔努力创作的“爆款”产品,虽有瞬间传播力,却很难产生变现能力,也不能带动媒体品牌影响力的持续提升。

  这让我们一度产生了焦虑和迷茫。融媒体下半场的出路目标何在,是对我们的现实挑战。带着问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融合的讲话,发现目标和思路其实非常明确,那就是“形成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的全媒体传播体系”。这里面,我认为差异发展、协同高效是关键词。我理解,强调差异化发展的依据,是机构媒体的属性和功能本身就是有差异的,而在媒体融合的新传播格局下,分化程度越来越明显。

  我尝试把机构媒体的属性、定位分解为四类:分别是全域性媒体、区域性媒体、行业性媒体和领域性媒体。

  全域性媒体,是指拥有相当的核心资源、承担着全域化传播任务的有限几家媒体,理论上能够服务所有地域、所有行业乃至所有个体(比如这次论坛的主办方,人民日报社),这既是他们的政治格局和任务,也是其业务定位;区域性媒体,是指在某一区域内拥有较强的资源凝聚能力、能够服务特定区域内所有用户的媒体,如各省市媒体;行业性媒体,是指按照行业划分而形成的媒体机构,以聚焦行业、垂直领导为主要特征;领域性媒体,则是指在若干相关行业构成的一个较大领域内,形成了特定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媒体机构,比如光明日报,作为思想文化大报,70年来,光明日报在意识形态、思想理论、文化艺术、教科文卫等领域形成了权威的信息提供能力和深度服务能力。

  基于这样的功能分化,机构媒体该怎样提升融合发展的有效性和精准性?我的主张是:强化用户需求意识和用户服务导向,聚焦特定的服务领域、服务对象,增强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媒体。

  服务型媒体的概念,我在不久前的新媒体年会上尝试着提出过,在此再次表述,请各位同行指正,那就是:以用户需求为导向,以媒体的内容生产、信息传播等能力为基础,将服务意识贯穿于媒体运转全流程和各环节,充分发掘优势资源、创新服务模式,持续提供高质量、特色化、多维度服务的新型媒体。

  那么,服务型媒体如何构建?我想简约交流下光明日报融媒体建设的思路和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6月在给光明日报创刊70周年的贺信中明确要求我们:“坚守思想文化大报定位,坚持守正创新,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继续“团结、联系、引导、服务知识界”。因此,我们的全部探索,都围绕着知识界的核心需求展开,集中全力打造新媒体格局下有效服务广大知识界的新型平台。

  简单梳理下我们为此而开展的主要工作,大致有:

  第一,强化核心内容生产,提供高质量传播服务,创新舆论引领能力。光明日报的融媒体内容生产始终以“新闻视野、文化视角、思想深度、理论高度”为宗旨,坚持评论立报、立网、立端,将新闻时评作为融媒体内容建设的战略重点。近年来,我们还着力打造“光明智库”,把智库力量引入全媒体内容生产之中,增强了舆论引导的理论厚度、专业深度、现实热度。

  第二,建设特色网络平台,提供专业性学术服务,创新核心受众服务能力。最具代表性的产品和服务,比如我们开发的思想理论网络文章评价系统(iWaes),对发布在120余家主流网络平台上的理论文章进行全面学术评价,以此推动思想理论研究的“主力军”尽快走上互联网这个学术发表、理论交流的“主战场”。

  第三,集成最新技术应用,提供前沿性技术服务,创新技术引领能力。光明网很早就试水人工智能领域,并一直寻找与媒体结合的应用场景,致力于集成式创新。我们推出的人工智能新闻信息服务平台——光明小明,打造的网红产品——“钢铁侠”多信道移动直播云台,都在多次升级之后不断提升着技术引领力,其中,“钢铁侠”还作为唯一的新闻硬件产品,获得了第28届中国新闻奖融媒创新奖。

  第四,善用品牌资源,提供垂直性行业服务,创新产业局部覆盖能力。例如,2017年开始,光明日报连续举办三届高校招生光明大直播活动,发挥光明在高校领域优势,运用手机直播方式全方位提供二百余所高校招生信息,打造了这一领域的品牌活动;比如非遗系列的百余场直播活动,总观看量破亿次,让新媒体与古老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化学反应”。

  第五,整合融媒队伍,提供全流程项目服务,创新特色项目承接能力。光明网连续四年承接中国科协的“科普中国”项目,去年和北京市方面推出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40位外籍专家评北京巨变微纪录片”系列、今年上半年承接的世园会“一花一园一城”系列国家园艺宣传片等,都是此类项目服务的范例。

  以上探索,是基于机构媒体的编辑选优功能,拓展融媒体内容生产能力而进行的学术发表、信息发布、知识提供等传统功能的延伸。我们不想满足于此,而是力图构建服务知识界的平台系统,目标是凝聚光明全媒体在整个学术领域的优势资源、生产能力、平台载体、分发渠道等,通过自主开发与广泛合作相结合,推出丰富立体的产品与服务,打造一个为中国学术界、学术管理界、学术成果使用界所用的新型学术服务系统,并持续提供基于此系统的强大的生产服务能力,从而更好地以学术讲政治、以文化讲政治,推动形成“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和“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这个新型学术服务系统,我们准备叫“学术中国”。学术中国平台的建设,将以打造“线上中国学术基础设施工程”、记录5G时代的音视频化的“中国学术日记”为目标,主要实现内容生产与成果发布、资源聚合、开发应用、产品订制等功能。具体将包括:对学术成果、学术活动、学术名家、重要著作、热点议题等的全时段追踪、全方位呈现;对各类数字化学术资源的聚合,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信息检索、资源管理、资料库生成与维护、评估评价;对学术资源的深度开发应用;特色化学术服务与产品订制,等等。

  支撑我们建设学术中国的,除了光明日报长期积淀的学术理论资源厚势,以及数年来新媒体和融媒体建设的成果积淀,还有近年来我们抓住5G应用、大数据项目等技术发展前沿,打造的一系列技术支撑与应用服务平台。比如,我们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共建的“互联网+”智媒技术创新中心,与华为、封面、信通院等多方共建的“光明智联”平台,与南京大学合作研发的“中国智库索引”应用平台,等等。通过这些平台的功能延伸,“学术中国”可以将光明的学术生产与服务能力导入广大基层,对接现实用户,形成强大、权威、广覆盖的服务网络。

  以上就是我们对于创新服务能力、构建服务型媒体、推动媒体融合差异化发展的一些思考和实践探索。在此与学界业界交流,希望相互激发、共同深化对媒体融合发展路径的理论思考。

  谢谢大家!

[ 责编:白伟伦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