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网络传播杂志》聚焦光明网非遗领域系列活动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网动态 > 正文

《网络传播杂志》聚焦光明网非遗领域系列活动

来源:网络传播杂志2019-08-20 17:56

  原标题:把非遗玩“活”了?光明网这个创新案例有秘诀!

  由中央网信办政策法规局、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组织,中国信通院产业规划所双创管理研究中心承办的全国网信创新工作案例征集遴选工作日前结果揭晓,50个案例入选“网信创新工作50例”。这50个案例有何独到之处?背后有哪些创作故事?又有哪些创新心得?传播君约访光明网,畅谈体会,分享经验,以飨读者。以下为全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光明网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发挥新媒体优势,综合利用移动直播、视频短片、纪录片等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多年来扎根文化领域所积累的优质资源,线上线下结合,把非遗“玩”活了。光明网“创新传播手段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案例凭啥入选“网信创新工作50例”?秘诀看这里!

  案例简介

  近年来,光明网始终坚持文化担当和文化责任,持续开展“致·非遗敬·匠心”非遗系列直播、“青春遇见戏”中国传统戏曲系列直播、“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等一系列创新性报道活动,全方位、立体式地呈现了非遗项目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直播观看量过亿,火了活动,活了文化,有效推动了非遗在新时代语境下的活化与创新,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反响。

  传播数据

  1亿+:直播观看总量超过1亿次

  4558.6万:4558.6万用户参与互动活动

  100万+:网友点赞量达104.8万次

  报道经验:

  “致 非遗 敬 匠心”让非遗找到传播新风口

  从2017年5月开始,光明网联合斗鱼、咪咕等直播平台推出“致·非遗敬·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直播,并组织了一支涵盖直播、拍摄、采写的全媒体采编团队,走进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福建、广东、云南、陕西、西藏等26个省市自治区,深入非遗发源地,走访了包括苏绣国家级传承人姚建萍,中国青瓷大师、龙泉青瓷烧制技艺省级传承人陈坛根,徽墨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周美洪等在内的国家级、省级非遗技艺传承人百余位,通过网络直播的形式让网友以近距离的视角了解非遗技艺,激发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截至2019年7月底,活动已推出直播百余场,总观看量破亿次。

《网络传播杂志》聚焦光明网非遗领域系列活动

  “致·非遗敬·匠心”系列直播走进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对黔西南布依刺绣进行直播。图为黔西南布依刺绣代表性传承人、独臂绣娘梁忠美为网友介绍黔西南布依族刺绣的渊源及各种纹样所蕴含的美好寓意。

  为扩大活动的社会影响力,“致·非遗敬·匠心”非遗系列直播活动还邀请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著名相声演员苗阜、北京电视台主持人田歌、江苏卫视《世界青年说》TK11成员之一穆雷等多位知名嘉宾作为特邀主播与网友互动,带领网友了解非遗技艺。这些文化界、艺术界、知名学者、演艺名人的加入,也提高了社会对于非遗的了解,增强了传承与保护意识。

  “青春遇见戏”让年轻人爱上传统戏曲

  2018年4月,在“致·非遗敬·匠心”系列直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光明网再次聚焦传统戏曲文化领域,联合KK直播、秀色直播、一直播推出“青春遇见戏”中国传统戏曲系列直播活动。运用移动互联网直播来传播戏曲,让更多年轻网民通过一部手机更加真实、直观地了解戏曲,共推出直播近50场,有效传播覆盖用户量达4000万人次。

《网络传播杂志》聚焦光明网非遗领域系列活动

  今年,在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的共同指导下,光明网又启动了“为人民抒情”大型文艺系列融媒体传播活动。在刚刚过去的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及正在进行的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期间,光明网团队采访了天津青年京剧团团长孟广禄,中国国家话剧院演员刘佩琦、辛柏青,上海京剧院著名麒派老生陈少云,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院长、中国戏剧梅花奖三度梅获得者许荷英等数十位艺术大家。除中国传统戏曲外,光明网还对话剧、舞剧、杂技等多种舞台艺术形式进行了后台探班直播、全剧的拉流直播和短视频传播,累计观看量达1.2亿人次。

  “老字号”专题片让匠人精神走进百姓生活

  在利用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手段创新传播非遗的同时,光明网还积极联合商务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等权威部门,精心策划推出独立专题片、公益宣传片等深度内容,以匠心传承匠人精神。

  2017年,商务部出品“2017中华老字号整体形象公益宣传片项目”,光明网作为总策划和摄制单位,历时近四个月进行主题和脚本策划,在北京、上海、杭州、重庆共选取十个品牌形象成熟、口碑美誉度高的老字号品牌,包括内联升、张一元、全聚德、景泰蓝、老凤祥、恒源祥、都锦生丝绸、胡庆余堂、桥头火锅、小洞天川菜,其中大部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其分别实地拍摄取材,深度专访十位技艺传承人,制作推出《金字招牌——中华老字号形象专题片(全集)》及单集专题片《【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人物志】一生一世都锦生》,展现了中华老字号的百年历史发展、技艺传承创新以及价值文化积淀。

  “穿在身上的非遗”让全民参与非遗传播

  为让非遗传播转化为全民可参与的社交互动活动,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光明网“致·非遗敬·匠心”系列直播活动围绕文化部重点推荐的恭王府2018锦绣中华——非遗服饰秀活动进行了一系列创新性报道。除直播非遗服饰秀T台秀外,还围绕非遗服饰秀中白鹭为霜、白蛇惊变、采蓝之忆三个主题拍摄了三组微纪录片,讲述非遗同时尚结合碰撞出的火花。三组微纪录片在快手平台的播放量近200万。同时,以三组微纪录片为基点,与快手平台联合开展以“穿在身上的非遗,融入生活的热爱”为主题的互动征集活动,与网友共同记录针尖上的中国,引发网友参与热潮。

《网络传播杂志》聚焦光明网非遗领域系列活动

图为“穿在身上的非遗,融入生活的热爱”互动征集活动页面。

  征集的短视频作品中,苗族、白族、蒙古族、布依族等少数民族女孩身着非遗服饰,展现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守非遗技艺的匠人展示着对苏绣、蜡染、苗绣、挑花绣、织布、侗布、手工制鞋等传手工技艺的传承。活动共征集网友作品1362个,收到点赞数104.8万,4558.6万网友参与互动。

  “中国非遗年度人物”让榜样传递保护力量

  2017年至2018年,光明日报、光明网联合组织了两届“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遴选出年度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十大非遗人物和事件,通过关注默默奉献、辛勤坚守的非遗保护人士,发挥榜样的力量,鼓励更多的人加入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

  2017年活动收到有效推选1229人次。经60位非遗传播领域的专家组成的专家评审团对所有候选人进行评议、投票、筛选,先后公示“初选入围100位候选人”“30位提名候选人”。活动充分吸纳网友意见,最终推选出辽宁大学民俗学教授乌丙安、京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尚长荣、苏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等10位 2017“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在光明日报非遗传播专家委员会的支持下,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共收到各地有效推选1632人次,经过专家委员会初选、复选、终选三轮投票、评议并综合网络评议结果,最终推选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九届名誉主席冯骥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武汉杂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夏菊花等10位2018“中国非遗年度人物”。

  创新分析:

  率先将直播引入非遗传播,为老技艺找到“新知音”

  光明网在2017年率先将网络直播引入非遗传播,新媒体遇上古老文化产生出强烈化学反应,大量在偏僻地方的非遗传承人得到年轻网友的追捧,老技艺找到了“新知音”。

  光明网举办的非遗直播突破了地域限制,为非遗提供了一个面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展示舞台,不仅让年轻网友通过直播的方式了解到非遗的博大精深,也增强了非遗传承人曝光,使其受到年轻网友的关注和追捧。

  重视创造性转化,探索传统文化创新性表达

  为实现非遗传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光明网在开展非遗直播的同时,对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工匠精神等进行深度挖掘,根据直播内容及后续采访,深挖移动端网友阅读习惯,采用创新的表达方式撰写数十篇相关微信文章。文章以网络热点、热门影视剧、历史传奇故事等为切入点吸引年轻网友,并综合运用gif、短视频等表现形式,向网友生动地展示非遗。

《网络传播杂志》聚焦光明网非遗领域系列活动

2018年11月4日,光明网“青春遇见戏”中国传统戏曲系列直播走进上海淮剧团,对新编小剧场淮剧《画的画》进行后台探班及现场演出直播。图为《画的画》演员正在演出中。

  这样解决了直播一次性传播的问题,让直播内容及周边产品产生更多的后期传播价值,形成长尾效应;同时在选题和策划方面反哺直播团队,在直播前采写团队、直播团队共同策划直播内容,将后期需要的文章角度、素材等内容前置,对直播内容生产流程进行再造。

  注重传播的温度与质感,得到多方一致赞赏

  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效果,除了运用新传播手段,还要注重传播的温度、质感,只有抓好其文化内涵,才能拥有持久的传播力,而这些都与传承人的态度和作为密不可分。

《网络传播杂志》聚焦光明网非遗领域系列活动

  在对“致·非遗 敬·匠心”非遗技艺传承人的满意度调查中,82.86%的传承人对“致·非遗敬·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直播表示非常满意,17.14%的传承人表示满意;100%的传承人对移动直播这种新型传播形式的实时互动体验表示非常好;100%的传承人认为通过网络直播等新型传播渠道对非遗全方位传播、传统文化“活态”发展有帮助。

  直播嘉宾们也对活动赞不绝口,张颐武教授在直播后给予了充分肯定:“直播让现实生活中的非遗文化‘活’态展现,在非遗传播中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北京电视台主持人田歌则表示:“没有想到通过直播能吸引这么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这个直播节目在非遗传播上做的贡献是功在千秋的。”

  打造品牌活动,凝聚社会共识、形成保护合力

  在创新传播非遗的基础上,光明日报、光明网联合举办“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推选活动,力求通过广泛动员、吸引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形成合力,把推选活动培育成为凝聚中国非遗人的年度盛事、具有较大公信力和影响力的品牌活动。通过品牌的力量凝聚社会共识,推动非遗传播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心得体会

  传承和弘扬包括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手段,以网民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近网民,感染网民。而新媒体时代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媒体如果不能创新转型,可能失去阵地;优秀传统文化如果不能适应新媒体环境,则可能失去用户。

[ 责编:白伟伦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