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李春林副总编辑出席首届江南文脉论坛开幕式并发言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日报社领导活动 > 正文

李春林副总编辑出席首届江南文脉论坛开幕式并发言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8-12-05 08:55

  传承江南文脉 构建精神家园 展现时代价值

首届江南文脉论坛在江苏无锡举办

  光明日报无锡12月4日电(记者苏雁、刘剑)首届江南文脉论坛12月2日至4日在江苏无锡举办。本届论坛由光明日报社、江苏省委宣传部、无锡市委主办,以“文脉传承与精神家园”为主题,旨在从中华文化的大背景下,深入探讨江南文脉的传承与发展,揭示其所蕴含的人文底蕴、哲学智慧及其所构建的精神家园,展示其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也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支撑、有效的智力支持。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李小敏,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李春林,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关强等出席了开幕式。

  张岂之、成中英、葛剑雄、莫砺锋等近300位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知名学者、参与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论坛。本届论坛共举办“中华文化传统中的江南文脉”“文脉传承发展的文化对话”“博物馆与江南记忆”等一场主论坛、九场分论坛和一场圆桌会,140多位专家学者作专题演讲或交流发言,从多个维度、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

  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在批示中指出,江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作为历史上江南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承载地,要自觉承担起新时代江南文脉传承发展的使命。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实施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着力加强对江南文脉的挖掘、梳理和阐发,促进江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江南文脉成为江苏文化标识,为实现全省文化建设高质量、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燕文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江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传承复兴地、南北文化的贯通枢纽地、美好生活的诗意栖居地、走向世界的关键起始地。江南的文化精神,最突出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担当;重商致用、兴利济民的经世之风;崇文尚教、儒雅博学的精神追求,以及海纳百川、开放兼容的广阔胸襟。传承江南文脉,就要进一步提炼和展示江南文化的精髓,传播和展示江南文化的形象。举办江南文脉论坛,对于在新时代谱写江南文化新华章具有重要意义。

  李春林认为,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华文化一脉未坠,延续至今,这是中华文明最了不起的地方,也是中华儿女最自豪的事情。我们继承和发展江南文化,着眼点和着力点,就应该放在赓续文脉上,打通古今,连接未来,在新时代创造江南文化的新辉煌。

  作为首届江南文脉论坛的活动之一,长三角“三省一市”江南文化研究圆桌会达成了江南文化研究“无锡共识”,这标志着长三角在文化领域深度合作的进一步推进。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一致认为江南文化是长三角地区共同的文化标识、共有的精神家园,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迫切需要加强江南文化研究阐发、推进江南文化传承发展,也迫切需要“三省一市”的宣传部门和社科单位加强协同合作,共同承担起使命责任。

  本届论坛在传承发展江南文脉的现代文化使命方面也达成了重要共识。主要包括:在全球化与经济、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形势下保存集体文化记忆的使命。通过传承发展江南文脉,完整和高质量地保存“江南”这一集体文化记忆,为现代和未来的中国文化发展和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根源动力,“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就是保存集体文化记忆的文本形态,“江南文脉论坛”就是推进集体文化记忆的重要平台;致力于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精神家园的使命。与会学者认为江南文化最大的历史贡献就是精神家园的建设,在全球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世界意义,江南文化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载体和资源,而且对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推进长三角文化发展一体化、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使命。与会学者认为,江南文化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要“走进去”,通过各种形式让世界了解江南、理解江南,进而让世界了解中国、理解中国,为国家文化战略的推进和发展作出新贡献。

  首届江南文脉论坛期间还发布了《江苏文库》首批86册图书,这是“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重要成果之一,编纂总规模达3000册。该工程是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直接领导下,由省委宣传部组织实施的全省性文化发展战略工程,于2016年启动,将历时10年,全面梳理江苏历史文化发展脉络,提炼江苏历史文化精神,并努力实现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于传承发扬江苏地域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05日 09版)

[ 责编:白丽克孜·帕哈丁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