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存照 为时代喝彩
——航拍中国摄影图片展侧记
光明网记者 潘兴彪
深秋的北京色彩缤纷,景美如画。10月20日,一年一度的北京国际摄影周在中华世纪坛开幕。作为本届北京国际摄影周的特展,由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光明网联合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主流媒体航拍中国摄影图片展”也于同日开幕。
十几位“小摄影师”在展览现场抓取镜(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
此次展览是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依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和光明网,首次联合主流媒体重点打造的展览,为北京国际摄影周的国家形象大展创立了标志性品牌。
山河依旧在,华夏换新颜。一幅幅摄影作品铺展而开,以广阔的视角、丰富的细节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所发生的历史性巨变进行了最具体验感的影像表达:见人见物见精神、见春见秋见时代。影像背后的延展性、画幅叙事的纵深感,将40年改革开放历程勾勒得辽阔浩荡。
徜徉40载 全景看祖国
“一图胜千言。”本次特展策展人、光明网光明图片事业部副总监季春红说,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在这样一个关键年份举办这样大规模的航拍图片展览,是想让更多的人以空中的视角直观地感受到40年来祖国发生的巨大变化。
参展作品中,既有北上广深及沿海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今昔对比,也有事关民生福祉的南水北调、西电东送、港珠澳大桥等重大工程的傲然身姿,更有“巨眼观天”、“天鲲号”下水、运20首飞等前沿科技成就的突出展示。
“照片视觉冲击力都很强,觉得非常震撼。”从安徽专程赶来看展览的香港摄影报副总编辑吕援朝说。
来自福建漳州的闽南日报摄影记者蔡文原看了展览后心情激动:“改革开放40年取得的成就太辉煌了!展览的形式也很好,令人印象深刻。”蔡文原还是《九龙江上“大吉他”》的作者,他为自己的作品能够登上这样国家级的展览平台感到自豪。
感到自豪的还有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王海英,他也是参展作品《龙腾港珠澳》的作者。“在大桥建设现场,亲眼看到一个个巨大的零部件,更能深切地感受到国家的强大。可以说,建桥是我的责任,拍桥也是我的责任。”王海英说,“从大桥建设之初到竣工通车,连续拍摄了数万张照片,为这一超级工程保存一套完整的影像资料,也为后世留下一份珍贵的记忆。”
作为中国的一张新名片,高铁的建设举足轻重。经过10余年的发展,如今中国高铁总里程已经超过2.5万公里,占全世界高铁总里程的三分之二。飞驰的列车、“八横八纵”的铁路网在我国广袤国土上构成了一道靓丽风景。
摄影师刘慎库可谓是这道风景建设过程中的见证者,他的参展作品《飞越松花江》《最美高铁》等将行驶的列车融入“玉树琼花满目春”的美景中,抒写出发展之盛与自然之美和谐相处的理想之境。“高铁的迅速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出行节奏,不仅拉近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也拉近了人们的心理距离。”刘慎库迷恋铁路摄影,缘于一名铁路职工对铁路的热爱。十多年来,他奔忙于铁路之间,用眼睛发现铁路之美,用心灵感受高铁之魅,把对速度的赞叹定格在镜头中,创作了5万多幅作品。
改革开放带来的不仅有国家宏观领域的地覆天翻,还有田间地头的悄然之变。特展现场,一组以“农耕之变”为主题的照片吸引了人们的注意。黑白照片中的牛拉人拽、镰刀飞舞和彩色照片中的机械收割、机具灌溉、无人机作业构成强烈对比,令参观者感慨不已。
“本次参展作品涉及面广,图片质量高,题材新颖、多样。”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观展后评价说,“摄影师们用最饱满的镜头语言,汇聚成反映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就的壮阔篇章。”
技术之展 创新之展
1978年至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走过40年历程。得益于科技的进步,千百万普通人以自己的视角,用影像真诚记录着身边发生的变化。近年来,随着民用无人机的普及,利用无人机开展航拍又成为摄影师除了传统的“长枪短炮”之外的新选择。
“无人机航拍如同给相机装上了‘翅膀’。它能让我们以平常看不到的角度和高度来重新打量这个世界。”《金色泉州湾》作者潘登说,“很开眼界,拍出来的照片看起来也很舒服,尤其是那种一览无余的感觉。”
《繁忙的大运河》作者曹政也深有感触:“利用无人机航拍,犹如给摄影人插上了翅膀。它可以让摄影人拍出气势磅礴、视觉震撼的照片”。
“这些航拍摄影作品创造性地采用了空中的视角,用‘艺术+纪实’的手法表现出一个国家崛起的全新面貌,形式新颖,效果直观。”来自四川的摄影爱好者冯朝远对记者说。
除了航拍,裸眼3D技术的运用也为此次展览增色不少,10幅裸眼3D摄影作品每每令参观者驻足流连。
“裸眼3D摄影作品的色彩更丰富,空间感和层次感也更强,就好像在照片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北京语言大学学生熊月娟语气中带着惊喜。
正在观赏《国之重器——天鲲号》的摄影爱好者牛志远感叹:“主题很突出,现场感也很强,我现在感觉这艘船好像要从照片里开出来一样。”
季春红介绍,由于制作技艺复杂、制作周期长,加上制作成本高,目前超大画幅的裸眼3D技术运用在展览中的情况还比较少见。“裸眼3D技术、大画幅航拍技术的应用使作品时代感十足,可以说这既是技术之展,也是创新之展。”
“举办展览的目的就是要把无人机航拍与新媒体传播进行深度融合,用好用活新技术,以新的视角、新的理念创新表达方式,更好地服务于新时代的传播需求。”杨谷认为,通过这次展览和优秀作品的交流,必将对新闻摄影技术、摄影理念的革新,对新闻摄影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次献礼 一次检阅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主流媒体航拍中国摄影图片展”是光明网和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继去年成功举办“喜迎党的十九大——航拍中国”展的基础上,落实“走转改”的又一次成果展示。
“作为有着强烈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在改革开放40年这样重大的历史节点,用我们擅长的方式去讴歌、赞美、展示这一壮丽的史诗,可以说是责无旁贷。”杨谷在开幕致辞中表示,40年前,光明日报刊发的本报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吹响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号角。今天,光明网联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组织全国主流媒体“航拍中国”,在北京国际摄影周举办国家形象主题展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集中展示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这次展览既是一次献礼,又是一次检阅,集中反映了当代新闻摄影人记录历史、见证发展的责任担当。
为了将展览办出规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主办方做了充分的准备。早在今年1月份,光明网与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在上海浦东举办了“全国主流媒体聚焦改革开放40周年——航拍中国”大型系列摄影活动,并通过线上征集和线下组织航拍采访,开设网上专题频道等多种形式,进行了历时10个月的航拍采集和新闻报道,最终产生了15000余幅作品。由于展览规模限制,主办方最终精选出280余幅作品与其他200余幅专题作品结合在一起推出了本次展览。
“真挚地希望这些优秀的作品能够给观众带来一场丰富的视觉盛宴,让更多老百姓分享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繁荣昌盛的喜悦!”杨谷对展览寄予厚望。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徐祖根赋予此次展览更深层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在地面拍摄受视角的局限,镜头语言表达不够丰富,也不够完美。无人机航拍角度新颖,画面壮观。更重要的是,这些航拍照片和40年前老照片形成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更能让观众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欣欣向荣,也让观众坚信: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只有走改革开放这条路。”
时序轮替,舟至中流。正行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关键一程”的中国,尤需精神的发扬蹈厉。“联合主流媒体举办展览,就是要通过影像的方式充分肯定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历史功绩,深刻总结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民族自豪感,激发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创新发展动力。”北京国际摄影周组委会执行主席、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杨元惺说。
展览现场(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
展览现场(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
展览现场(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
展览现场(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
展览现场(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
展览现场(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
展览现场(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
展览现场(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
展览现场(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
展览现场(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
展览现场(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
展览现场(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
展览现场(光明网记者 季春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