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彭扬)“荆州花鼓戏形成之初,其实就是江汉平原一带,老百姓在田间地头劳作或者闲暇之余哼唱的小调,之后才慢慢发展成为地方剧种,比如薅草歌、渔歌、三棒鼓等传统民间音乐,都对荆州花鼓戏最终的形成有非常大的影响。”荆门市艺术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罗涛拿着一面三棒鼓向光明网直播间里的网友介绍荆州花鼓戏的渊源,并演示如何击打。9月21日,由中央网信办移动网络管理局指导,光明网、秀色娱乐联合主办的《你好,新时代——中国戏Pick Me》大型系列直播活动来到湖北省荆门市。
荆门市艺术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罗涛在光明网直播间与网友互动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度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剧目,大型现代花鼓戏《乡月照人还》从酝酿策划,到第一稿在舞台亮相,历时2年多时间。该剧讲述了从山湖村走出去的成功企业家郑石山,常年忙于创业,被曾担任过村主任的老父亲于中秋时节召唤回家。当他看到家乡破败的景象一如往昔,特别是看到当年的初恋情人秋花一家的贫穷困厄时,在父亲郑老根的请求下,决计回乡参选村主任,并力求用一系列先进的创业管理理念来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美德的融合来破除乡村陋习的故事。
湖北省剧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胡应明为网友讲述该剧的创作背景
该剧编剧、湖北省剧协副主席、国家一级编剧胡应明告诉记者,虽然该剧创作的大背景是乡村振兴,但区别与以往正能量题材剧目“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和正面歌颂的故事主线,该剧在一开始就暴露出当下农村改革因为观念滞后而留下的一些问题,比如资本看上了乡村资源,开始入侵乡村,但换来的不是村民们日益美好的生活,而是化工厂的开办让湖水被污染,生态逐渐遭到破坏。“还有人物形象上,郑石山的原型是十九大代表、湖北钟祥市胡集镇湖山村党委书记郑雄,但是我们要让戏剧内容更贴近观众,就需要进行艺术虚构,剧中郑石山的初恋情人秋花就是虚构人物,而正是她的存在,让郑石山决定回乡创业的理由更加饱满,更加接地气。可能许多观众看完这场戏都会从剧中人物中找到内心的一些共鸣点。”
罗涛与该剧另一位主演陈芹芳向网友讲述剧情
该剧主演、国家一级演员曾菊现场演唱经典片段
胡应明说,《乡月照人还》的主题即隐喻在剧名中:“乡”,即中国广大的农村,今天日益城市化后处于一度荒芜、但终将重新回归的乡村。“月”,传统中国文化的象征,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月”无处不在,在中国人的审美心理上勾连着最最中国的情感与文化。“照”,是动词,关照和护卫精神之光、意韵之美。“人”,村民,其实可以超脱地域,扩大到整个中国人。“还”,少见地连用了第二个动词,回归传统文化,回归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愿景。
罗涛向网友介绍荆州花鼓戏传统戏与现代戏的区别
“现在在舞台上呈现的是剧本的第二稿,音乐、舞美、服装也都经过了修改和调整,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希望更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罗涛介绍说,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花鼓戏,其实最大的区别就是戏中所反映出来的当地风土人情,以及乡音乡情的不一样。荆州花鼓戏已有200多年历史,早期传统的剧目多为古装戏,受众群有限,但是现代花鼓戏无论题材还是唱腔都更能给观众带来亲切感,地域特性也会更加明显,“2005年,荆门市艺术剧院创作的以“三农”问题为题材的《十二月等郎》一经登台便获得了观众的一致赞誉,就充分印证了这一点,所以现在剧院在传承荆州花鼓戏方面,除了编排上演传统剧目外,也会投入更多精力在现代戏上。”
为了让网友更加真实的体会荆州花鼓戏传统戏与现代戏的区别,罗涛和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曾菊、国家二级演员陈芹芳特别演绎了荆州花鼓戏的传统剧目《站花墙》中的经典片段,以及《乡月照人还》中的部分剧情,获得了网友们的连连称赞。据统计,90分钟的直播中,共有120万人次网友通过秀色娱乐旗下五家直播平台进行了在线观看。
原标题:《乡月照人还》:用现代花鼓戏演绎乡村建设图景
(更多报道见《中国传统戏曲融媒体传播之荆州花鼓戏<乡月照人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