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情怀感动亿万受众
——光明日报推出系列微视频引发现象级传播
光明日报记者 王佳
以“总书记的人民情怀”为主题,两会召开之际,光明日报社推出重大题材系列微视频作品引发“刷屏式”传播。3月4日起推出的《要为人民做实事》《光明的故事》《朋友习近平》等“光明的故事”微视频,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与知识分子的友谊,与百姓的深情。截至19日,系列微视频触达用户量达10.29亿,累计浏览量达1.43亿。“光明的故事”系列微视频引发现象级传播也引发了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找准了重大题材的‘微视角’。”中央文化干部管理学院院长周庆富评价说,光明日报社从自己的特色入手,以小故事、小切口传达出总书记对知识分子的关爱、对“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的坚守,这是党报新媒体传播的创新探索。
大主题 微视角:
暖心故事饱含动人情怀
“看完《要为人民做实事》,感触很深。我亲身去过梁家河调研学习,总书记当年插队时和村民们同吃同住,打坝挑粪,建沼气池,正是在那里培养了他不变的信念。”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京剧院三团团长张建国评价说。
微视频《要为人民做实事》,采用了散文诗式的脚本,以“不变的信念”贯穿视频,画面质朴动人,主题层层递进。“看完很感动,从黄土地走来,他心中时刻想着人民,时刻装着人民。”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律师协会会长肖胜方说。
微视频《握手的瞬间》抓住了“握手”细节:从十八洞村里总书记和村民的握手,到国际舞台上大国之间的握手,揭示了握手背后的深远意义。微视频《光明的故事》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总书记为93岁的黄旭华让座为叙事起点,叙述了黄旭华、姚玉峰这两位全国道德模范的相遇,并结下光明缘。重见光明后的黄旭华说“还要再为祖国工作20年”,打动了无数网友。
多平台 广触达:
优质内容引广泛传播
微视频3月4日在光明日报客户端首发后,得到了多个平台的广泛认可和推介,两会期间达到了10亿级的用户触达量,形成了主旋律作品的传播热潮。腾讯新闻、今日头条重点推送“光明的故事”系列微视频,体现了人民情怀的感人魅力。
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通过移动端各平台观看了系列微视频。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卫计委主任段宇飞说:“看完《要为人民做实事》非常感动,这是初心,是民心。作为一名医疗卫生工作者,就要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履行好我们的责任。”作品所展现的总书记的人民情怀激励着代表委员。“要为人民做实事,是不变的信念,我们必须牢记在心。”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电影学院党委书记侯光明说。
网友留言说:“‘光明的故事’系列微视频,温暖人心的是总书记与知识分子的友谊,凝聚民心的是总书记与百姓的深情,坚定信心的是总书记的人民情怀和领袖风采。”
重特色 巧融合:
独特定位彰显思想力量
“光明的故事”系列微视频镌刻着“光明”的鲜明烙印,讲述的是“光明”的特色题材,这源于《光明日报》面向知识界的独特定位。《朋友习近平》微视频的创意源于《光明日报》2014年刊发的习近平悼友旧文《忆大山》,反映了习近平在河北正定期间与作家贾大山的深厚友谊,及调任福建担任更高职务直至贾大山去世,与其十余年间历久弥坚的友情,感人至深。同样,《光明的故事》微视频的创意内容也是基于此前《光明日报》对黄旭华、姚玉峰人物故事的深入报道和发掘。紧扣精神的内涵、文化的底蕴,是系列微视频打动受众的关键。
今年两会前,光明日报社成立了重大题材工作室,致力于重大题材融媒体产品的创意制作,确定以“暖心故事讲述人民情怀”为主线,充分运用镜头语言的表现力,创作团队多次深入现场,力图用平实的画面表达深刻主题。
镜头里,谈起习近平和贾大山的交往细节,贾大山的夫人至今难以忘却,言至动情处不禁落泪;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回忆起总书记给他“让座”的情形,温暖而真切……立意的精准,镜头的把握,脚本的撰写,融合了光明日报社新媒体、网络媒体和纸媒的优秀力量。从主创团队看,有“90后”为主的新媒体团队,也有多位光明日报社的资深记者参与;有对内容立意高度的追求,也有对生动活泼形式的全新探索。从策划创意到拍摄制作,体现了新媒体和传统纸媒在内容、人员、机制上的深度融合,成为一次富有探索意义的融媒体产品创新实践。
系列微视频所展现的感人故事温暖、走心,赢得专家、网友们的点赞。截至11日18时,网友在系列微视频后的留言已经超过10万条。网友留言:“从当年梁家河的知青到党的总书记,唯一不变的是信念,矢志不渝的是初心。”“总书记对知识分子的关心是每个人都看得见的。”“庄严的承诺,正在一件件兑现,我们的未来将更加光明。”
《光明日报》( 2018年03月20日 1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