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鄂尔多斯9月6日电(记者高平 见习记者安胜蓝)6日,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全球防治荒漠化——文化交流与社会责任”文化主题论坛上,光明日报获“‘一带一路’绿色文化先锋”奖。
光明日报社记者部主任周立文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将绿水青山化作笔端万象》的演讲,介绍光明日报近五年来报道、传播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和努力。他说:“过去几年中,光明日报记者行走在生态文明建设最前沿,寻找具有代表性的绿色故事、推出具有思想性的公共议题,刊发了一系列有厚度、有温度、有热度的作品,立体化地呈现着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壮美画卷。”
近五年来,中国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立体化、多领域的支持,而在绿色发展进程中传播最深刻的理念、记录最新鲜的探索、见证最壮阔的变革、挖掘最有分量的故事,则是严肃媒体的职责和使命。
2012年2月23日,光明日报推出万余字长篇通讯,在一版用整版篇幅对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退休干部刘真茂30年如一日守护在狮子口大山原始森林的事迹进行报道。后来,刘真茂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成为人人敬仰的护林英雄,带来了巨大的典型示范效应。
早在2013年,光明日报就率先对塞罕坝造林进行了报道。《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前,光明日报又刊发了长篇系列报道“塞罕坝的故事”,引发了国内外强烈反响,塞罕坝林场三代务林人对绿水青山的坚守呵护成为世界舞台上动人的中国故事。
浙江安吉美丽乡村建设实践具有生态和人文两方面的样本意义,光明日报从2003年起就多次在头版头条进行报道。最终,安吉样本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荣获了联合国“人居奖”。
内蒙古库布其沙漠经过30年治理,完成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绿化和10万沙区群众脱贫,光明日报近年来多次进行了深度报道和深度评论,助推这一兼具生态治理和精准扶贫双重意义的发展模式推广普及。
与之相应,针对那些群众反映强烈、影响人民切身利益的环境污染问题,光明评论一直敢于针砭、敢于亮剑,刊发了诸如《用好环保约谈这把利器》《污染治理不能总是处于“来晚了”的被动中》等一系列热点评论,涤浊扬清,强化对生态污染的舆论监督。
“‘一带一路’绿色文化先锋奖”由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项目科教、文化与传播委员会和中国绿化基金会联合颁发,旨在表彰光明日报在发挥文化创造力、影响力,推动全球防治荒漠化事业及海陆丝绸之路区域绿色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上作出的贡献。
《光明日报》( 2017年09月07日 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