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致·非遗 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探秘秦腔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网动态 > 正文

“致·非遗 敬·匠心”大型系列直播探秘秦腔

来源:光明网-经济频道2017-07-14 09:05

  光明网讯(记者赵艳艳)“八百里秦川大地,三千万人齐吼秦腔。”贾平凹先生在《废都》里的这句话正是秦腔魅力的真实写照。秦腔,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源于西府,成熟于秦,有着上千年的历史。2006年5月20日,秦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月5日,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社长惠敏莉、陕西籍知名相声演员苗阜、陕西籍摇滚音乐人王建房做客光明网斗鱼直播间,作为“致·非遗敬·匠心”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型系列直播秦腔专场的特约嘉宾,带领斗鱼网友领略秦腔的魅力,看这古老的传统文化如何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看百年老社里的千年秦腔如何焕发新生机

惠敏莉和演员在排练秦腔经典剧目《白蛇传·断桥》选段。赵艳艳摄/光明图片

  说不完的梨园情,唱不尽的易俗社

  易俗社,世界艺坛三大古老剧社之一,成立于1912年,至今已有105年的历史。“百年来,易俗社一直以‘推陈出新,移风易俗’为宗旨,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惠敏莉,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社长,国家一级演员,第二十四届梅花奖获得者。作为易俗社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女社长,惠敏莉为易俗社的发展、秦腔的推广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站在写满了易俗社演出剧目的木板墙前,易俗社副社长陈超武把惠敏莉获得梅花奖的剧目《柳河湾的新娘》指给斗鱼直播间里的网友看,表示“这出戏就是易俗社不断推陈出新的结果。”

  “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发展,像秦腔这样古老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值得庆幸的是,即便是现在,在三秦大地上我们依然随时随地都能听到秦腔琴韵。”刚从排练场上下来的惠敏莉气息有些不稳,她表示,随着党和国家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有很多已经被边缘化的非遗文化项目在慢慢的复苏。“秦腔是西安城声音的一部分,豪迈,激昂,带有绝对的自信,这种自信一是源于这座古城骄人的历史,再就是在西北五省这样广袤的土地上,人们需要用秦腔这样一个古老的剧种来释放自己的激情,来表现自己对生活的感知度和认知度,这也是在乡村有那么多秦腔自乐班,秦腔如此富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 责编:朱鹏璇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