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北京7月11日电(记者 谢宁 通讯员 张瑞雪)2017年6月,清华园里邺架轩,光明日报博览群书杂志社携手旅美作家古丽蓉、北京紫墨林溪专业种植合作社社长刘海艳等向清华学子赠送一批今年第6期《博览群书》杂志。从绿树环抱的邺架轩移步,一本本典雅厚重的《博览群书》杂志在数百名大学生们的“带领”下,走入图书馆的静谧、水木清华的醉美以及荷塘月色的清幽。
(清华大学图书馆邺架轩俯瞰)
光明日报社主办的《博览群书》杂志是著名的读书类思想文化月刊,该杂志以“爱读书、爱写书、爱评书”的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以经典和精品抑制“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的文化心态,坚持“砥砺思想,宁静心灵”的价值追求,深受知识界重视和喜爱。该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创刊,由胡耀邦题写刊名,胡乔木撰写发刊词,在中国大陆知识分子中影响颇大。
(清华学子在邺架轩里与喜爱的《博览群书》杂志合影)
本期《博览群书》杂志带领广大读者读清华,刊发了两篇关于清华的文章:著名学者、评论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相武的《从旅美作家古丽蓉说到80年代的清华》和作家、诗人古丽蓉的《感恩清华文学》。这两篇文章以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清华文科和校园文学为主题,深情回忆了30年前清华文学的生机盎然。八十年代初,虽然清华大学还没有文科院系和系统的文史教育,但校内的文学创作已经蔚然成风。“水木清华,钟灵毓秀”,清华园的文化底蕴赋予了清华人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深切的人文关怀,满怀梦想与激情的学子用真挚的情感抒写着自己的清华青春。那个时代,中国社会也劲吹改革开放的春风。那时的清华文学,不仅成为清华人文发展史上的一段生动影像,也成为改革开放中国社会一幅珍贵的历史画卷。
(《博览群书》杂志相关版面图)
《博览群书》杂志读清华,清华人也在读《博览群书》和30年前的自己。这两篇文章唤起了八十年代就读于清华、目前执教于清华的许多老师们的美好回忆,也为今天的清华学子打开了一扇了解清华文学史的大门。
(清华大学图书馆邺架轩一角)
《博览群书》与清华大学的缘分颇深。这种缘分,既体现在清华园内高级知识分子很多都有《博览群书》杂志;也体现在《博览群书》杂志主编、曾当选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的董山峰本身就是清华理工文化和文学土壤共同滋养成长起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毕业生。
不少学生谈到,拿起《博览群书》杂志,在封面第一行便看到“砥砺思想宁静心灵”八个字。这不禁使人联想到2015年和2016年清华大学分别向新生所赠的两本书:《平凡的世界》和《瓦尔登湖》。前者弘扬了追求理想、砥砺思想、不懈奋斗、勇于担当的人格;后者体现了物质上至简至朴、精神上充实富足的生活状态,对人的心灵宁静有深刻启发。
(邺架轩中精致摆放的《博览群书》杂志)
“读书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清华大学十分看重读书对人的作用,希望清华学子养成与书为伴的生活习惯,通过读书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精神,使人文精神成为创新的灵魂和底蕴。清华希望两个习惯可以伴随清华学子的一生,一是喜欢锻炼,二是喜欢读书。锻炼可以强健体魄,读书可以丰满精神,两者使人受益终生。
(清华大学主楼前草木葱茏,这里曾是八十年代学子们读书讨论的好地方)
如果说《博览群书》回答了“哪些书是好书”的问题,那么,邺架轩阅读体验中心则为“去哪里读到好书”提供了现实的空间。邺架轩由清华大学图书馆与商务印书馆联合创立,于2017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正式开业。作为清华大学的首家浸润式的阅读体验中心,邺架轩以“服务阅读、引领阅读”为宗旨,为清华师生提供了700余平米的阅读体验空间和精选自国内八十余家优秀出版社、一万余种人文社科方面的好书。同时,邺架轩也在积极致力于以好书为核心,打造一个读书和文化交流的平台。
紫墨林溪专业种植合作社是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樱桃沟村一家大型樱桃和其他林果种植采摘基地,其有机樱桃因口感鲜美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声誉卓著,该社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的探索广受关注与支持。
本次赠刊活动由清华大学图书馆承办,邺架轩阅读体验中心负责组织,近500名清华师生现场参与了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