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作和评论良性互动促进网络文艺健康发展
——在“网络文艺发展与新型智库建设”研讨会上的致辞
编者按:5月23日,由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光明网主办的“网络文艺发展与新型智库建设”研讨会在光明网召开。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李春林在致辞中表示,无论任何一个时代,也无论任何一个国家,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都是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良性互动造就的。网络文艺方兴未艾,前途无限。我们将以满腔的热情、主动的担当、积极的探索、出色的业绩,大力做好网络文艺评论工作,为培养良好的网络文艺生态,净化美化网络文艺环境,推动网络文艺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现将发言内容整理发布,以飨读者。
致辞全文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媒体界的朋友:
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参加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与光明网联合主办的“网络文艺发展与新型智库建设”研讨会。
在座的许多专家学者,过去是光明日报的作者和顾问;现在又同时成为光明网的作者和顾问。专家学者在与时俱进,光明日报也在与时俱进。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形势下,光明日报与专家学者的合作平台越来越大,友谊也越来越深。首先,我代表光明日报社,热烈欢迎各位专家学者的光临,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学者的支持。
当前,网络文艺已发展成为不可忽视的文艺形态。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强调“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在这一背景下,去年10月,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和光明网展开战略合作,合力构建网络文艺评论评价体系,推动创作无愧于时代的网络文艺作品。
相对于传统文艺评论,网络文艺评论是一项全新的命题。目前,与体量庞大的网络文艺生产创作实践相比,网络文艺评论体量上偏小,跟不上,难适应,无法真正有效地介入作品创作推介过程——这是“量”的矛盾。同时,现有的网络文艺评论,还没有真正把握网络传播的规律,缺乏直面现实、直奔主题、直指人心,“四两拨千斤”的力道——这是“质”的难题。
光明网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的战略合作,就是对于解决网络文艺评论“质”与“量”两大问题的一次尝试。
通过半年的合作,光明日报、光明网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已经共建了“网络文艺观察”融媒体专栏,系统策划了一批网络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定期在光明日报文艺评论专刊、光明网和中国文艺评论网刊发,力求快速回应并权威评论当下的网络文艺热点话题,谈出真知灼见。越是信息爆炸,越需要披沙拣金;越是多元多样多变,越需要主见和定力。有见识,才能有启发、有威信;有见识,才能有因有革、固本开新;有见识,正是传统主流媒体的看家本领,正是光明日报的核心竞争力。但一张报纸的容量毕竟有限,多元化的内容生产和多渠道的内容传播是媒体融合时代的题中之义。因此,在共建融媒体专栏的同时,光明网和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还共同打造微信公众号“网络文艺日报”,联合策划系列直播节目“网络文艺V沙龙”、共同举办网络文艺研讨会,通过多种方式,做大做强网络文艺评论的新媒体矩阵,促进传播渠道的深度拓展。
在半年的合作实践中,我们也发现,在网络文艺这一新兴领域,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亟待深入研究。比如,今年上半年,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热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那么,以“阅读快感”在海外大量圈粉的网络文学如何才能与“寓教于乐”的主流文学观融合,成为能够承载主流价值观的中国“软实力”?再比如,网络文学、网络影视作品如何接续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文脉,通过对一系列文化母题、类型模式和故事原型的再创造,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血脉?对这些命题的解答,离不开专家学者;网络文艺的长远和健康发展,也需要智库的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战略高度,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中国特色高端智库建设。去年,光明日报将智库建设列入报社战略布局,确立了“智库化办报”的发展思路,在媒体智库建设方面积极作为。作为一家以思想文化为主要特色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光明网与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联合建设新型网络文艺智库,势在必行、大有可为。我们对应运而生的新型网络文艺智库充满期待,充满信心。
无论任何一个时代,也无论任何一个国家,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都是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良性互动造就的。网络文艺方兴未艾,前途无限。让我们共同努力,以满腔的热情、主动的担当、积极的探索、出色的业绩,大力做好网络文艺评论工作,为培养良好的网络文艺生态,净化美化网络文艺环境,推动网络文艺健康可持续发展,做出无愧于时代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