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光明网北京1月21日电(光明网记者李澍、张鑫、秦超)21日,“世界变局中的中国外交:角色与担当” 暨习近平主席2017年首访成果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研讨会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与光明网联合主办。本次研讨会聚焦“公共外交与大国形象构建”“全球卫生治理和体育外交的兴起”“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博弈”等议题展开研讨与交流。
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在研讨会上致辞(光明网记者李运恒摄)
观点摘编如下:
感谢大家牺牲宝贵的周末时间,在春节前繁忙的时刻,前来参加北师大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和光明网联合举办的研讨会。
刚刚过去的1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主席的瑞士之行,刷新了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历史。他的新年第一次出访,走过冰雪小镇达沃斯,走过奥运之都洛桑,走过联合国的第二中心日内瓦,在全球刮起了一场中国旋风。我们这个研讨会,就是以“‘世界变局中的中国外交:角色与担当’暨习近平主席2017年首访成果研讨会”为主题,来展开研讨的。
关于这次出访的深远意义,我想,在世界政治经济史上,将来人们记述起来,这次出访将是一块不可磨灭的里程碑。习近平主席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经验,分享给世界各国。我们这个文明的东方大国,担负起了众多发达国家未能担起的旗手,引领世界向前!相信,参加研讨的学者、领导,对此会有精彩的论述。
我从传播的角度,谈两点不成熟的想法。
第一,期待重视以领袖为中心的人格化传播
过去,在谈到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谈到中国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我们很少注重人格传播,总是说“中国人民认为”、“中国政府认为”。如果我们国家的代言人都是抽象化的“中国人民”“中国政府”,就只会有一种表情,“中国人民”都是友好的,“中国政府”都是板着面孔的,很难打动国外的普通民众。
相比之下,西方则不然,往往以小见大,先有人格化的传播,才进而实现价值观的传播。
大家看,这一次的传播效果很不一样:习近平主席在瑞士讲述了中国、指引了世界,世界在倾听他的声音,世界的目光在追寻他的足迹。
在日内瓦万国宫,800多位各国代表目送习近平主席在第71届联大主席汤姆森和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陪同下步入会场,全场起立,掌声四起。
在世界经济论坛,英国前首相布朗、斯里兰卡总理、塞尔维亚总理围拢在习近平主席身旁。瑞士联邦主席专程赶到下榻酒店与习近平主席会面。
在洛桑,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向习近平主席真诚表白。
在出访期间,国际媒体争相直播,彭博社的报道说:“习成为达沃斯焦点”。
以领袖为中心的人格化传播刚刚破题。有激情、有肃穆,有憎恶,有个人爱好,有喜怒哀乐,这样的人格化传播,才能打动千千万万的国外民众,赢得世界的追随。我想,新格局下,中国对全球产生影响的方式正在转变,给传播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课题。
第二,期待在与世界交往中更加重视新媒体传播
今天已是网络时代,最多、最活跃的受众,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网上。但互联网也是意识形态工作中 “最大的变量”,中央高度重视互联网这个“最大的变量”,迫切需要主流意识形态去占领。
如何争夺互联网这块阵地?中央赋予了光明日报和光明网建设“思想理论融媒体”工程的职责,就是要让我们和专家学者一起,占领阵地。
专家学者不缺睿智的思想,但不少人缺乏驾驭新媒体的经验。为此,在光明日报客户端和光明网,同步推出了理论自媒体——“理论号”。理论号的主要功能,是为专家学者、科研机构、智库等开设专属账号,在专属账号下,集纳了专家或者机构的学术成果。网友可以根据个人兴趣进行关注。网友关注一个理论号之后,该号更新的内容,将自动推送给用户,类似公众号与粉丝的关系。我们还将把微视频、微沙龙、手机直播等新传播技术,引入理论号。我们已经在自然科学领域进行了成功的尝试,讲月球的欧阳自远院士成了“网红”主播,营养学会的于康教授、抗癌协会的刘端祺教授成了“超级答人”。一些中老年科学家,专注于自身的研究领域,对手机直播并不熟悉,想尝试,又怕万一效果不佳失了面子。确实,手机直播的注册用户早已过亿,一个普通人如果完全自己做直播,很容易沦为“长尾”,可能不会有多少人去看,传播效果极为有限。而作为媒体,我们通过整合传播,让专家学者们获得最大的传播受众——在网络空间,光明日报继续发挥了知识分子与受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光明网是一家媒体,我们的宗旨,是建设好有强大传播力的平台,为专家学者服务,成为优秀思想理论文化成果载体,有效的传播载体。深刻的论述,属于在座的各位学者和领导。
再次感谢大家的光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