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科技导报》刊发光明网总裁兼总编辑杨谷署名文章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网动态 > 正文

《科技导报》刊发光明网总裁兼总编辑杨谷署名文章

来源:《科技导报》2016-09-05 14:48

《科技导报》刊发光明网总裁兼总编辑杨谷署名文章

      3 融媒体的最新成果用于网络科普

      宣传科技成果,弘扬广大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的精神,本来就是光明日报的光荣使命。科普信息化项目的承接,产生了相得益彰的效果,使得光明日报的科技报道工作有了一个抓手,有了可衡量的尺子。

      科普信息化项目将光明网的科普宣传工作提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也为光明日报的媒体融合发展与创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光明网在网络科普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总结起来,其最大的特色就是“融”。在实施科普信息化项目过程中,光明网紧紧围绕媒体融合发展的要求,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手段,全面打通报纸、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楼宇屏、手机报等渠道,打造一批内容严谨、制作精良、传播广泛的科普精品。

      光明日报融媒体版开设的“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专栏,也是科普信息化项目中在中央党报唯一开设专栏的单位,另外,光明都市传媒屏、光明校园传媒屏等楼宇屏在推送科普信息化建设资源、提高科普内容覆盖面上,也发挥了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光明网的科普融合传播中,有以下一些特点。

      1)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无缝衔接,充分发挥各自的长处,“融”出影响力。

      光明网的科技名家风采录栏目,在光明日报上对应设置了专栏,打通了纸媒与网媒的界限,一方面,纸媒打破了空间上的局限,从文字、图片扩展到视频,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另一方面,网媒获得了高端出口,相关内容通过光明日报的精心编排和呈现,提高了科普信息化资源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图 4)。

     《科技导报》刊发光明网总裁兼总编辑杨谷署名文章

      2)移动端传播紧扣社会热点,与报纸和网站形成有益补充。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当天,光明网就推出专家解读的微视频,在科技界庆祝屠呦呦获奖座谈会召开之后,光明网微信在全网率先推出文章《祝贺您,屠呦呦先生!》,独家呈现屠呦呦获奖后的感想。移动端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需要适合碎片化阅读的全新内容。在采访袁隆平院士之后,光明网精心编排采访前后发生的趣闻、轶事,当晚推出《今天,“80后老头”袁隆平都忙了啥?》,通过网络化的语言,以及手机抓拍的精彩图片,将袁隆平院士亲切随和、平易近人的特点刻画得淋漓尽致。

      3)权威视频节目社区落地,打通节目推广“最后一公里”。

      光明都市传媒屏是面向全国主要城市打造的新媒体联播平台,专门针对楼宇用户采编制作的多媒体节目为内容,采用先进的无线互联网组网技术,以在党政机关、写字楼和大型社区布设的大屏幕为播出终端的新媒体项目。通过光明都市传媒屏的渠道,科技名家风采录节目内容得以走进社区,在老百姓身边落地。每期节目节选2分40秒片段,以每日每小时推送一次的频率,单期曝光率达1000万人次。

      到2015年底,光明网原创、改编了100多个科普视频,300多篇科普图文,2000多句科学名言名论,传播量近1.29亿人次。

      在2015 年全国科普日活动现场,刘云山同志、刘奇葆同志、李源潮同志、郭金龙同志等视察了光明日报的展台。这个展台展示的是“科技名家风采录”节目。我们向云山同志汇报了在科普这个光明日报的传统优势领域,通过媒体融合强化专业化科普信息服务能力的经验,得到了云山同志的高度肯定,希望我们继续发挥权威媒体的内容制作优势,做好青少年网友的科普工作。

      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尚勇给我们发来感谢信,表彰光明网科普事业部的工作“堪称践行科普社会责任的表率”。光明网科普事业部还获得中国科技新闻学会颁发的首届“科技传播奖”,这支年轻的团队已经成长为一支响当当的“科普国家队”。

      4 不断创新,讲好科普领域的中国故事

      “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中央对新闻媒体落实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要求。参与科普信息化项目建设,光明网以权威内容+分众传播,不断进行内容创新、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有针对性地提供垂直领域的专业报道,有效地填补了科普信息供给的空白,很好地践行了“三贴近”。

      过去,陆陆续续地参与过科普工作,但相比起来,过去一年的工作印象最深刻,触动也最大。

      过去几年中,与科普相关的公共事件在网上频频成为热点。在一些地方,PX项目屡次受到质疑,“邻避效应”骤增。跨境电商领域,洋奶粉受到追捧,国内奶粉受到质疑。如果仅仅是远距离地观察,会觉得今天的年轻网友很不理性,很“科盲”。但经过这一年多来网络科普工作的实践,看到欧阳自远、袁隆平、吴孟超、屠呦呦等科学家得到年轻网友们的敬重,看到郑永春、方舟子、范志红等青年科普专家的节目点击量屡攀新高,我们深深感到,年轻网友是尊重科学的,他们之所以“科盲”,是因为科普的方法没有用对。如果换用网上喜闻乐见的叙事方法和传播渠道,年轻网友是能够接受科学知识的。网上不断出现的“科盲”躁动,就是对我们科普工作者的鞭策。

      今天,光明网正在改进叙事方法,不断创新,努力讲好科普领域的“中国故事”。

[ 责编:何晶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