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 4月28日,由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报社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工程第三十八场活动在浙江安吉举行。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张孝德作题为《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文明复兴》的讲座,并与现场观众和网友进行互动。
“乡村遇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演讲伊始,张孝德直击主题,阐明了乡村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关系。“乡村不能承载高效率的制造业,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乡村会逐步走向凋零。而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成为乡村发展的契机,乡村拥有独特自然资本与五千年文明传统,恰恰具有满足生态文明时代绿色经济的条件。”
张孝德认为,安吉县余村是乡村复兴的代表。十年前的余村,主要依赖矿山发展经济。今天的余村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在拥有绿水青山的同时,也依靠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我们要重新思考什么叫财富,乡村的青山绿水、干净的空气、宁静的气氛本身就是一种稀缺资源、一种宝贵的财富。乡村要重新审视自己,保护并利用这种财富。”张孝德说。
“乡村有乾坤,事关天下事”,张孝德认为,生态文明不仅仅是中国的事,也是21世纪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将会开启新时代的“新物种文明”。生态文明是在新天人和谐自然观、利他共生的价值观指导下,涉及到哲学与思维方式、经济模式、生活方式、国家治理等一系列社会方式变革的新文明模式。“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起航,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从乡村开始。”
张孝德表示,中国的城镇化应该给乡村留出生存空间。中国长久以来以农耕经济为主导的经济模式使得乡村成为中国五千年文明之载体、传承之根、兴衰之底线,在城镇化的进程中过度挤压乡村的生存空间会造成中华文化传承的困难。
张孝德指出,应该通过中国传统大教育促进乡村文化复兴。“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一个大教育,家庭、社会、学校都是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在推进乡村复兴的过程中,要从传统的大教育中汲取经验,通过教育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导入到乡村之中,促进乡村文化复兴。”
讲座的最后,对于如何更好地促进乡村文明建设与发展,张孝德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从生态文明建设高度统筹规划乡村发展,使环境变成自然资本,让乡村实现污染零排放;第二,将乡村传统文化复兴与乡村教育相结合,用传统文化观念推动乡村文化复兴;第三,创新乡村组织治理模式,探索适合乡村熟人生活新组织模式;第四,通过推动城乡双向流动新型城镇化,实现乡村与城市的两元共生。
本场活动由安吉县委、安吉县人民政府、光明网、中国伦理学会承办。光明网对本次讲座进行现场视频直播,并采用全景图片展示活动现场。光明日报官方微信账号开设“百场讲坛微信墙”供网友留言、互动和提问。来自当地的近400位基层干部和群众到现场聆听了讲座,来自全国的241万网友收看了节目,19.7万网友通过微博、论坛等参与了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