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院名家名迹考 七宝阁书院特约刊出
唐代以来,书院渐兴。
书院,源自官府与民间,是书籍大量流通于社会之后,数量不断增长的读书人,开展藏书、校书、修书、著书、刻书、读书、教书等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传播的结果。不少名人名家,或在先贤过化之地,或在山川幽胜之处,或在市井繁华之所,各自创建书院培养人才,以此为基地传播本人、本学派的观点。因此,在历史上出现了大量名动当时、流芳后世的书院,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天下四大书院”了。
“四大书院”的说法出现于南宋,但其所指各家说法不一 :一说徂徕、金山、岳麓、石鼓 ;二说嵩阳、岳麓、应天府、白鹿洞 ;三说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不论何种说法,岳麓书院都名列其中。
称名天下
岳麓书院坐落在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下。古人视岳麓山为南岳七十二峰之足,山足曰麓,故名岳麓。院以山名,故名为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创始于北宋开宝九年(976),初名“岳麓山书院”,由潭州(今长沙、湘潭、株洲三市及益阳、岳阳、衡阳部分地区) 知州朱洞在五代僧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而来。其后的潭州太守李允则重新扩建书院,形成了讲学、藏书、祭祀、学田四大基本规制,奠定了书院沿袭千年的基本格局。
到了大中祥符五年(1012),周式出任岳麓书院山长,因其办学成绩显著,风闻天下而受到宋真宗的召见。当时,由皇帝专门召见书院山长是非常罕见的。真宗发现人才难得,请周式留任国子监主簿,但周式坚持要回岳麓执教。真宗无奈,只得允其归山,并为之亲书“岳麓书院”匾额,书院遂从此定名为“岳麓书院”。
明代时岳麓书院将这份荣耀刻于石上以托不朽。现今的岳麓书院正门所悬挂的匾额,正是根据明代“岳麓书院”刻石拓印来的。在真宗召见周式以后,岳麓书院声望更高,出现了“鼓笥登堂者相继不绝”的局面,岳麓书院确立了在全国的特殊地位。
到了南宋,岳麓书院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期。
南宋书院的大发展与理学繁荣有关。这个时期著名的理学家层出不穷,以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最为著名,他们均以地方书院为基地形成了学派。理学家之间、理学学派之间、理学学派与其他学派之间均就学术问题展开了广泛的讨论和辩难,这些论辩多在书院内进行。由此也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再次出现了一个“百家争鸣”式的繁荣局面。
岳麓书院是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的基地,随后朱熹也在此讲学。岳麓书院在南宋迎来鼎盛,同张栻、朱熹讲学并形成理学基地分不开。同样,湖湘学派得以进一步发展,朱熹之学得以广泛传播,同他们充分利用了这所久负盛名的著名学府作为讲学基地亦是分不开的。
潭州地区在南宋初年时战争不断,岳麓书院在绍兴元年(1131)毁于战火,化为废墟。当时,著名理学家、湖湘学派奠基人胡宏隐居湖南衡山。胡宏曾辞却秦桧的召用,并试图利用其父胡安国与秦桧旧时的交谊而请求修复岳麓书院,自任山长主持教学,实现自己“继古人之后尘,而为方来之先觉”的理想。怎奈去信石沉大海,再无下文。他只好依赖和父亲胡安国共同创建的碧泉书院坚持自己的理想。乾道元年(1165),深受理学影响的刘珙就任湖南安抚使并知潭州,他动用政府资金,令州学教授经纪其事,花费半年时间完成了重建工作。可惜胡宏没能等来这一刻,已带着些许遗憾走完了他的一生。书院重建的任务完成以后,胡宏虽已作古,但他在碧泉书院的弟子张栻“学问醇正”,继“河南之门”,“得湖湘之传”,是书院山长的最佳人选。经知州刘珙盛情邀请,张栻得以主教其中,拉开了理学史上“乾淳之盛”的帷幕。
朱张会讲
张 栻(1133-1180), 字 敬 夫, 又 字 乐斋,号南轩,四川锦竹人,南宋著名理学家,与朱熹、吕祖谦并称为“东南三贤”。其父张浚为抗金名将,于高宗、孝宗两朝出将入相,声名显赫。张栻秉承父志,慨然以“克复神州”为己任。但张栻的名望和成就主要在于从事儒学教育、倡明道学等方面。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栻于衡山拜胡宏为师。最初胡宏不愿收他,他“泣涕求见”,一番反复,终获湖湘之传。张栻的学行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胡宏高兴地说 :“圣门有人,吾道幸矣!”
胡宏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弟子日后还实现了他复兴岳麓,并以此为基地传播理学的愿望。
张栻受邀主教岳麓后,开辟了一个闻名全国的理学基地。湖湘士子闻风,纷纷来此研习理学,形成了一个学术思想相近的学者群体——“岳麓诸儒”。这样,发端于衡山的湖湘学派大盛于长沙岳麓。张栻主持岳麓前后共有七年之久,他改造了这所闻名一时的大书院,将“传道济民”立为书院的办学宗旨。经张栻的苦心经营,岳麓书院由一所传习科举之学的学校转变为一所传习理学的学校,由一所单一化教学方法的学校转变为一所多样化教学方法的学校,由一所仅仅具有教学功能的学校转变为一所具有教学和学术研究双重功能的学校,由一所替代官学的学校转变为一个真正独立于官学之外的闻名全国的学术基地。
当时,身居福建的朱熹久闻张栻之名,多次往来通信仍意犹未尽,“数年来尤思一会见讲论”。在乾道三年(1167),朱熹终于决定亲往湖南,拉开了书院史上著名的“朱张会讲”的序幕。
会讲,是古代书院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制度,亦是南宋理学学派“百家争鸣”的一种学术活动。它是南宋时期不同学派或持不同见解的学者就一些学术问题展开的学术讨论,一般在书院内进行。就现有史料来看 ,南宋书院史上最早的会讲,当属朱熹、张栻岳麓之会。
朱熹此次湖南之行,劝止者甚多,但他意志坚定,决意往行。是年八月,朱熹从福建崇安启行,由学生范伯崇、林择之跟随。同年九月八日,朱熹一行抵达长沙,受到张栻的热情接待。朱熹在长沙停留两月有余,就双方共同关切的学术问题展开了讨论,场面十分热烈。据侍行的学生范伯崇所说 :“二先生论《中庸》之义,三日夜而不能合。” 但他们在讨论中并不意气用事,学术上的论敌关系并没有损害他们的友谊。他们认真、坦率地进行学术交流,为南宋书院会讲树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当时湖湘弟子远道来听课者甚多,盛况空前。据说岳麓书院门前车水马龙,“学徒千余,舆马之众至饮池水立竭,一时有潇湘洙泗之目焉” 。此次朱张会讲,开了不同学派在岳麓书院自由讲学之风。
淳熙元年(1174),张栻改知静江府而离开长沙,淳熙七年(1180)病逝于江陵,年仅 48 岁。张栻去世后,湖湘弟子又多从学于朱熹。绍熙五年(1194),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至潭州,“申敕令,严武备,戢奸吏,抑豪民”。朱子安抚潭州,影响最大的事还在于适时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兴学岳麓。此次朱熹在长沙任职时间很短,且官务繁忙,但他仍过江讲学,来学者日众至座不能容。朱熹在岳麓培养了一批弟子,他们或仕进为官,或从事文教、学术活动,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宋宁宗“嘉定更化”以后,朱张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在岳麓兴学,推崇朱张,奠定了朱张之学在岳麓的正宗地位,这种学术传统影响了以后数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