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一只脚站在“报”的门槛另一只站上“非报”的船舷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 赵新乐
大 招 创新孵化 核心词 价值变现
“我们判断,2016年的报业竞争形势将更为严峻。”对于今年的报业发展前景,《扬子晚报》总编辑王文坚如此直言。也正因为如此,扬子人并不盲目乐观也不会就此悲观,而是对今年的发展做了充分的打算与筹划。
守阵地广开源
“越是压力大,越是不能泄气分神。”王文坚表示,一方面,《扬子晚报》会继续坚守好主流舆论阵地,进一步完善新闻管理流程,努力减少新闻差错方面的险情,把好导向关。同时要研究适用于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方式、解释框架等,进一步强化公信力、引导力、影响力。要稳妥而积极地构建新的管理模式、生产标准、价值判断和意见表达方式,履行监督与平衡的社会责任。
另一方面,《扬子晚报》会加大转型升级的步伐。王文坚表示,《扬子晚报》在新的一年不仅要抓好报纸,还要做好新领域的开拓,争取在汽车、房产等传统优势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要深入一线,不停留在表面,要发扬工匠精神,把事情做到极致。“只有转中求进,才能以进促稳,以稳固本。”王文坚这样说道。
在刚刚过去的一年中,《扬子晚报》已经尝试了多种转型升级项目。在王文坚看来,这些项目要继续做下去,但要逐渐提升质量和档次,要突出重点,不平均用力。“只有做强报外收入,才能真正达到稳的目的。”王文坚表示,就像有人说的“报非报,方有报”。让我们一只脚站在“报”的门槛,另一只脚站上“非报”的船舷,最终抵达成功转型的彼岸。
的确,转型并不意味放弃,但如何处理“进和稳”的关系,不盲目冒进,也不能只稳不进是个难题。对此,王文坚认为,还是要认识到报纸目前还是报社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必须尽最大努力守住原有阵地不动摇。而这也是以稳固本的第一要义。
“四体战略”形成竞争优势
“做强互动传播体,升级品牌服务体,构建种群生态体,打造创新孵化体”是《扬子晚报》编委会提出的在2016年要做好的4件事,也就是扬子人常说的“四体战略”。
2015年12月16日,扬子晚报网的PV(页面浏览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了145.9万次,历史累计PV超过了7.2亿次。尽管如此,在王文坚看来,融合求变,做强互动传播体,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互动平台还有距离。为此,《扬子晚报》不断充实新媒体队伍,着力提升网站新闻质量。
“我们原有的《扬子晚报》APP尽管有80多万下载量,但活跃度不高。经过半年多的准备,我们已正式启动服务+新闻APP‘扬眼’的架构。”王文坚表示,《扬子晚报》是要通过这个平台建设一个新闻和服务的枢纽站,向内连接微媒体矩阵,使之相互勾连、相互导流,向外连接UGC(用户生成内容)、PGC(专业生产内容)等生成内容,同时要放低身段努力成为用户的管家、秘书、咨询师、私人医生等,真正实现内容互动、平台互动、传播互动的目标。
在升级品牌服务体上,《扬子晚报》的策略是:既要对自己的品牌影响力保持信心,通过高品质的服务尽量守住原有的阵地和留住客户,又要积极开拓新的领地,用各种方式为用户提供增值服务。“这里有一个全新B2B的概念,指的是品牌对品牌,即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品牌优势下的传播手段,实现品牌与品牌之间的服务整合对接,扮演好品牌整合传播服务商的角色。”王文坚表示,升级品牌服务体还必须通过各种公益活动、会展经济、电商报商等平台不断拓展和丰富品牌服务的方式和种类,不断积累新的核心竞争力。
此外,在寻求转型、构建种群生态体以及价值变现、打造创新孵化体上,《扬子晚报》也有了更明确的思路。王文坚说,品牌延伸、服务延伸、产业延伸,这些延伸的产物就如同一个个物种。“培育单独的物种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协同发展的种群。在创业创新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扬子晚报》也尝试通过对内外部的灵感孵化、创意孵化、产品孵化、企业孵化,希望不仅能为国家的经济转型作出贡献,而且也能实现媒体品牌价值的变现。”
创新从小事做起,从每个人抓起
面对报纸创刊以来从未遇到过的挑战,王文坚坦言,扬子人要继续坚持全民动员、解决难题的原则,号召大家坚决不做旁观者、逍遥派、评论员,而要做执行者、实干家、指战员,要进一步发扬光大扬子基因——一往无前的创业勇气、禀赋天成的创新动力、极具前瞻的发展思路、持之以恒的实干精神。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激发大家“报兴我兴、报衰我衰”的主人翁精神,从每一天的小事做起,从每个人的状态抓起,善打硬仗、能啃骨头,使扬子的品牌效应、人才优势最大化。
报业的日子不好过,这是大家面对的共同问题。王文坚表示,报纸要继续做好控制成本的大文章。无论是发行、广告、行政后勤部门,都要有节约成本的意识,要有过苦日子的准备。同时,一定要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做好开源的文章。“要从守住一亩三分地的小农意识中走出来,多一点游牧精神,以攻代守,攻守兼备,真正实现报业的可持续经营,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王文坚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