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身边正能量”手机摄影大赛(以下简称“大赛”)结束还剩下不到一个月时间,但大赛目前的收获已经大大超出了组委会主任、《光明日报》编委张碧涌的预期。
自7月8日大赛启动以来,5个多月时间里,光明日报社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7000多幅手机摄影作品,用户累计投票达到100多万次,大赛发布平台、微信公众号“阅读公社”的访问总量突破1000万次。那些定格在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真、善、美的瞬间,伴随着一部部手机触达并感染了很多人,也带动了更多人加入到对身边正能量的抓拍、传播和践行之中。
张碧涌告诉《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光明日报社正是希望借助这样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和活动形式,用“微作品”讲“大道理”,用“小行动”传播“大价值”,在人们心中潜移默化地播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
一张照片和一个动人故事
作为摄影美术部(简称“摄美部”)的编辑记者,赵洪波是这次大赛的重要参与者,将每期的优秀作品选登在摄美部《艺萃》版面是他的工作之一。平日里好照片见得多了,但这次大赛的很多作品还是让赵洪波深受感动,因为“每张好照片背后都有一个好故事”。
7月的参赛作品中,《交警的街舞》获得了大量网友的点赞,照片拍摄的是暴雨过后的街头,一位交警站在泥水中,既当路标又指挥交通。由于照片拍的是背影,很多微友和读者都想了解这位交警是谁?有的微友还发出了:“最美交警,请你回回头。”的呼声。赵洪波与照片作者申雷清取得联系,得知这位交警是河北邯郸县交警大队的郑培栋,便赶往邯郸县采访。
采访中,赵洪波了解到,今年27岁的郑培栋从事交警工作已经3年多,照片的拍摄地在邯郸东环路、陵园路、南环路、309国道四条道路的交叉口,正是郑培栋的执勤点,7月21日下午邯郸下大雨,平时就容易堵车的这个路口又积水了,水深的地方到了膝盖,许多车不敢通过,严重拥堵。当时还在感冒发烧的郑培栋义无反顾地站到泥水中当起了“标杆”,直到晚上8点多车流少了才从泥水中走出来,足足站了3个多小时。
赵洪波以此为题采写了通讯《“最美交警,请你回回头”》,而这只是7000多幅参赛作品的“冰山一角”。“像这样值得挖掘、值得写的动人故事太多了。”赵洪波说。
作品《北京精神全年无休》中,两位右臂佩戴统一的红袖标的中年人双手比画着给游客指路,他们身旁摆放着“义务指路”的牌子,牌子上方还有“天坛公园向右”的指示牌。像这样在这里义务指路的志愿者还有一二十人,三四十岁的青年人,六七十岁的老人,两人一组轮流上岗、风雨无阻,成为天坛公园门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当走过这里,心里就有一股莫名的温暖。”拍摄者李洪帅说。
“他们笑得很开心。我觉得他们的笑容里满是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在江西省遂川县堆子前镇鄢溪村,摄影爱好者李建平用手机捕捉下了一群孩子沿着新修的公路去上学的笑颜。这是江西第一条山区通往自然村的沥青公路,有了它,有着500多年历史的山区古村鄢溪村再也不会“晴天滚滚黄尘、雨天满路泥泞”了。
“他们是一群留守儿童,国庆假期之时,不但帮家里收玉米,还别出心裁地用玉米摆出祖国生日快乐的祝福。”看着孩子们高兴的样子,网友赵大民拍下了《乡村娃的国庆节》。
……
随着时间的推移,参赛作品的质量越来越高,题材也越来越丰富。张碧涌告诉记者,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品,涵盖了工、农、兵、学、商等各个群体,有反映学习美、工作美、劳动美的,也有反映生活美、生态美、人性美的,既有孝老爱亲的凡人善举,也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人间大爱。“这些作品几乎涉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方面面,从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正能量就在生活当中,就在我们身边。”
一部手机和一种生活方式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已达6.68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88.9%,达到5.94亿。“睁开眼第一件事是找手机,睡觉前最后一件事是看手机”正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习惯。
“手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摄影师。”在张碧涌看来,每天有大量的图片、视频在手机上传播,主流媒体必须占领手机这个新阵地,发挥引领作用。“如果能利用手机这种最贴近人们生活、最便利的工具,引导大家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传播看得见、摸得着的正能量,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向上向善的风尚。”
此次活动,光明日报社不但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定格在了手机上,还选择了时下最热门的微信公众号作为发布平台。光明日报社直属单位工作部(简称“直工部”)主任、“阅读公社”主编马振华告诉记者,自3月18日开通至今,“阅读公社”用户数已超过17万,大赛让微友与“阅读公社”的互动更加频繁,大大提高了其影响力。仅11月,用户投票数就达到22万次,访问量超过278万。从微友的反馈来看,这次活动的传播效果也“出奇的好”。
很多微友反映参加这次活动“收获颇丰”,不仅提高了智能手机的应用和操作水平,还结识了“阅读公社”,每天从中阅读到大量好文章,提升了思想品位,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大赛看到了很多优秀作品,受到了正能量的感染。
“思接千载”“哈阿郎”等微友几乎是月月不落,期期参加。“思接千载”表示:“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也不是缺少发现,而是缺少集中传播的平台。‘身边正能量’手机摄影大赛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可谓创意新、正逢时……参赛也让我受到了教育,看到了自身的道德差距,还要向更高的道德境界攀登!总之,我要为这项活动点赞!”
微友“幸福的鸟儿”从中体会到“正能量是我们社会、我们生活空间的主流,每一个人都迫切需要和传递。它似春雨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安抚着我们的心。”
张碧涌认为,如此热烈的参与度和反馈充分说明,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及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在广大群众中“受认可、有市场”。
一家媒体和一种社会责任
手机摄影对很多人来说并不陌生,但中央级媒体开展这样的活动,《光明日报》还是第一家。基于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大赛也与很多企业组织的活动不同。比如,在评奖标准和导向上不单纯强调技术,而是更重视作品的思想性和文化内涵,大赛评委会不仅有摄影专家,全国道德模范、文化名家也是重要成员;在时间设计上,此次大赛不是热闹一两个月就结束,而是长达半年之久。
“大赛的目的是引领风尚而不是简单地吸引眼球,我们希望以此形成一个长期阵地,让尽可能多的人一起来传播正能量。”张碧涌强调。
为此,《光明日报》协调了摄美部、“阅读公社”两个部门20多人直接参与活动组织。不得不说,这样一个基于微信平台的全新活动形式,既是一次大胆探索,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负责技术的腾跃升告诉记者,“阅读公社”月访问量在200万左右,每月会收到一两千幅作品,技术人员每天要处理30~50幅照片,并在24小时内审核发出,工作量很大。并且,由于网友手机型号不同,图片上传软件的使用效果也有差别,很多细节问题需要技术人员一一处理。为此,他和光明网的同事们不断攻克技术难题,通过微信指纹技术让每个IP每天只能投一票,有效防止了刷票行为;还摸索出一套技术,让图片在前台显示节约流量的同时,可以在后台获取清晰的原图。
负责“阅读公社”后台客服的兰宇,除了日常工作,还要回复和接听微友电话,解答投票、参赛等问题,节假日里加班加点对她来说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对于大赛中涌现出来的好作品,各地记者站还会进行跟踪报道,这也为报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好素材、好故事。
张碧涌表示,一直以来,《光明日报》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核心位置去宣传。报社开展了许多品牌活动,比如,联合中央电视台开展的大型公益活动“寻找最美教师”已经是第五个年头,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联合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已经进行了35场,每次活动在网上有几百万人收看。
在张碧涌看来,开展手机摄影大赛是光明日报社运用新媒体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次新探索,虽有很多困难,但创新空间非常大。作为主流媒体,光明日报社会将这些活动持续做下去,“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本文图片由《光明日报》提供) 本报记者 李淼 实习生 许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