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出版人仍要坚持韬奋精神”
——“媒介融合背景下韬奋精神与出版人才培养高峰论坛”侧记
“今天的出版人仍要坚持韬奋精神。”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开宗明义地强调。
25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光明日报社、韬奋基金会联合举办、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承办的“媒介融合背景下韬奋精神与出版人才培养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今年是我国杰出的出版家和新闻记者邹韬奋120周年诞辰,也是传统出版业前景忧虑碰撞数字出版业蓬勃发展的特殊时期,出版行业开始出现疑虑之声,今天是否仍要坚持韬奋精神?数字出版对人才提出哪些新要求?这正是来自出版业的专家、学者讨论的话题。
“应当说,越是信息海量的时代,越是出版传播网络化时代,越需要善经营、懂管理的新闻出版家,越需要真敬业的新闻出版家。这就是今天我们身处媒介融合的环境,仍然要坚持继承弘扬韬奋精神的理由。”聂震宁说。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李晓兵说:“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是邹韬奋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在他看来,出版物乃至出版行业都是贵在创新的。我们要加强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锻炼他们的新媒体思维。要加强学生跨媒体能力训练,培养全媒体编辑出版的意识与素养。要拓宽学生的大数据视野,使他们通过大数据挖掘全面提升选题策划、加工编辑、受众分析和多元传播能力,让他们真正成为新闻出版行业新生态的缔造者。”
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认为,对出版业来说,内容永远为王。优质的内容,离不开编辑出版人的努力,所以对出版人才的需求永远是旺盛的。他对出版人才提出了四个要求:“勤奋是基础,创新是关键,努力提高综合素质,保持昂扬的激情。”
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总经理路英勇以旗下的《三联生活周刊》今年的招聘信息“无聊的人生,死也不要——我们招人啦”为例,提出了对编辑人才的新要求。“这句话的创意,来自于《北野武自述:无聊的人生,我死也不要》这本书。我们对现在出版人的要求,既要有‘高冷的气质’,即对内容质量、出版格调的要求,又要有‘服务气质’,即竭诚为读者服务的韬奋精神。”
商务印书馆总编辑周洪波根据商务印书馆的用人实际情况,向在座的大学生提出要求,即富有创意和激情,好奇心强;新闻素养好;社会实践丰富;综合的知识背景;英文编辑写作能力突出,会多种语言;了解各类数字技术。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黄晓新表示,数字化转型升级是目前及未来几年内新闻出版行业改革发展的重点,急需大量数字出版人才。但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仍很薄弱,未来需建立相适应的数字出版人才职业资格制度。
论坛上,华文出版社总编辑李红强,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编辑》杂志主编龙杰,北京市新闻出版广电局出版管理处处长冯献省,京师图灵数媒科技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梁志国,《中国出版》杂志主编朱音,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万安伦等出席论坛。大家普遍认为,媒介融合为出版业发展带来巨大机遇,也带来严重挑战,而拥有一大批既具有文化理想,又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将是出版业能够把握机遇、战胜挑战的关键因素。
光明日报副总编辑刘伟主持会议,他表示,韬奋精神今天依然光彩照人,出版界、高校要将弘扬韬奋精神与出版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在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创新人才使用机制方面多下功夫,多做文章。
论坛上,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秦艳华还发布了中国首份《网民看出版:图书出版满意度调查报告(2015)》。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光明日报记者 靳晓燕 李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