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记者 蒲潇)7月22日上午,2015互联网科普论坛活动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以“让科普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为主题,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中国科技馆馆长束为,中国科协调宣部副部长章丰,光明网总裁、总编辑杨谷,中国科协科普部副部长刘亚东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新媒体首席执行官兼总编才华烨等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作为2015中国互联网大会重要的分论坛,该论坛旨在讨论科普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更好地利用当前的新技术、新媒体抓住新机遇,战胜新挑战。
“机器人写新闻的情况已经出现了,对于专业媒体人来讲,下一步成为互联网难民的时间已经不远了。”刘亚东说。他谈到大变革时代科普遇到的挑战,“新知识的出现是爆发式的,每两年新技术信息就会增加一倍,所以科普的内容必须快速更新。”
刘亚东提出,科普必须及时回应公众关切和社会热点,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来激发公众创新热情,用互联网思维改进科普工作方法和机制。
章丰认为,科学在社交媒体的流行具有先天不足,并将其“缺陷”归纳为时间差异、形态差异和态度差异。“科学是保守且需要被质疑的”,他说,“说服人的往往是情感和态度,而非知识。”对于如何让科普文章在社交媒体上流行起来,他提出,应当注意社交媒体科学传播的态度,摒弃传播者在智商上的优越感,去掉知识的硬壳,让它贴近大众。
杨谷在演讲中表示,受众获取信息的耐心不超过7秒,碎片化的信息更受青睐。相比长篇作品而言,光明网制作的短小的科普作品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杨谷补充了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强制性阅读。他认为,这并不是说要简单粗暴地灌输给别人,而是在物理上不可移除,它就放在那了,在内容和手法上仍然要讲究技巧。
他以光明都市传媒和光明校园传媒举例说,在科普工作中,特别是类似SARS这样紧急的情况出现时,相关科普信息的传播和获取应该是强制性的。利用受众的垃圾时间进行强制传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普工作给很多人的印象是一件公益性的事情”,束为表示,推动“互联网+科普”的着力点是寻得商机,没有这一点,‘互联网+科普’是不能可持续发展的。
束为认为,“互联网+科普”的商机在于国家的需要和公众的需求。”我国国民科学素养和国际上一般创新性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我国要成为创新性国家,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迫在眉睫。“市场的核心是公众的需求,公民对于科普的需求越来越强。我们的思维方式需要改变,不能停留在传统科普工作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