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二十四场在玉树举行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日报社动态 > 正文

“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二十四场在玉树举行

来源:光明网-理论频道2015-06-19 09:12

  光明网讯 6月18日,由中宣部指导,光明日报社、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伦理学会共同主办的“核心价值观百场讲坛”第二十四场在青海玉树举行。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外哲学教研室教授兼南开大学中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乔清举作题为《继承传统文化智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演讲,并与现场观众和网友进行了互动。

  乔清举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智慧的深入解读,引经据典地阐释了儒学的生态思想,及其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他用一、二、三、四来概括儒学的生态思想:“一是一个原则,即天人合一;二是天和人各是什么;三是儒家对待自然的道德、宗教和政治、法律的三种生态维度;四是儒家对于动物、植物、土地、山川四种自然对象的生态认识。”

  乔清举认为,“天人合一”是儒家生态哲学的原则。作为生态意义的命题,天人合一中的“天”指自然界;“合”是人主动地参与、调整自然,包括对于生态的认识和保护。乔清举感慨道,“人应该自强不息,这是儒家哲学的积极意义。我们特别要提出人的积极性。灾害是自然的任性,人的主动性是人率性。中庸说‘率性之谓道’。人类社会就是在自然的任性和人类的率性的辩证运动之间前进的。”

  在演讲中,乔清举指出,“仁,爱人以及物”是儒家对于自然的道德态度。“在儒家哲学中,仁的生态维度对于动植物、土地山川都有具体落实。”

  乔清举举例阐释道,对于动物,儒学主张“德及禽兽”、“恩至禽兽”;对于土地,董仲舒提出了道德地对待土地的主张“恩及于土,则五谷成,而嘉禾兴。”“咎及于土,则五谷不成。”;对于河流,古人要求“恩及于水”、“德至深泉”,自觉地反对“壅川”,避免“川竭国亡”的生态灾难。

  “儒家生态思想不仅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行动原则。”乔清举说,“儒家的生态意识维持了中华民族生存地区的自然环境,使中华民族的生存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基础。”

  乔清举强调说,“儒家哲学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精神生活各个层次都有系统的认识,是一种全面而又深刻的学说,其精华是中华文明贞下起元,历久弥新,保持较高文明水平的内在动力和成为世界性思潮的根本原因。”

  讲座最后,乔清举总结道,“儒家生态哲学是一种突破主客对立,具有根本性变革的世界观,其中的合理因素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可促使人类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人与自然之间、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对于当今世界具有第二次启蒙的意义。这是儒家思想的世界性价值,也是我们确立文化自信、文明自信的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次活动由光明网、中共玉树州委宣传部、中共玉树州委组织部承办。光明网对本次讲座进行现场视频直播,光明日报官方微信账号开设“百场讲坛微信墙”供网友留言、互动和提问。来自玉树州的150余位观众到现场聆听了讲座,来自全国的387万网友收看了节目,23.7万网友通过微博、论坛等参与了交流互动。

[ 责编:祁伟清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