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4·典型人物篇】
编者按
2014年,本报记者深入中国大地寻找中国好故事,陆续推出了近50个先进典型,本刊今天回顾和介绍的是其中的10位(以刊发时间为序)。这些先进典型,用自己的满腔热情甚至是生命与中国人民一道追求着中华儿女中国梦的实现,代表当代中国人发出了最质朴但也是最强劲、最主流的中国声音。
从52年艰苦造林的塞罕坝人,到孤独守岛28年的王继才、王士花夫妇,再到忘我工作的北京电视台妈妈记者团,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用不平凡的中国故事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群众把他举得很高很高”的宣传部长毕世祥,到扎根基层的“洋博士县长”柴生芳,再到优秀基层法院院长钟江武,他们躬身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一心为民,深情亲民,全力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愧是当今中国的“时代楷模”;从“农业科学家”赵亚夫,到创造中国水稻育种史奇迹的南繁育种团队,再到“焦裕禄式的好校长”张伟、扎根边疆结出累累育人硕果的保定学院支教群体,他们把青春热血洒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扛起了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这些优秀的华夏儿女,用他们的信念和执着书写了自己的精彩人生,用他们的奋斗人生丰满着中国精神,他们的故事,就是今天最精彩的中国故事!
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扎根边疆、勇担使命的格桑花
核心报道:2014年1月15日,本报1版刊发《安放西部的青春与梦想——保定学院近百名毕业生扎根边疆教书育人》,后续报道22篇。
主要事迹:2000年,河北保定学院的15名毕业生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毅然放弃多家用人单位的录用及继续深造机会,带着户口选择到万里之遥的新疆且末县中学任教。虽然条件艰苦,但没有一人退缩,十几年来全部扎根在西部大地,参与见证了西部的改变和发展。他们恪守庄严的承诺,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祖国边疆的教育事业,为民族团结和西部发展奉献着自己最大的力量,用理想与行动印证了“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他们培养了一批批西部建设人才,许多优秀学生考取了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知名高校,这些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家乡工作,成为建设西部的栋梁。
社会反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亲笔为保定学院支教师生代表回信,勉励青年人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别样精彩的人生。河北省委教育工委、河北省教育厅、保定市委分别作出决定,在全省教育战线开展向保定学院西部支教优秀毕业生群体学习活动。以他们的事迹为蓝本改编的话剧《胡杨·红柳》2014年8月7日在保定上演。
塞罕坝机械林场人:52年艰苦造林
核心报道:2014年3月18日,本报1版头条刊发《塞罕坝之歌——河北承德塞罕坝机械林场几代人52年艰苦造林纪实》,后续报道17篇。
主要事迹:地处河北围场县的塞罕坝,解放初期曾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荒原。1962年,原国家林业部紧急从全国18个省市的24所大中专院校调配100多名毕业生,和周边地区工人一起拉开了塞罕坝机械林场创业的序幕。半个多世纪以来,塞罕坝三代人前赴后继,克服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等困难,同土地沙化顽强抗争,在荒原为京津阻沙源,终于在这里建成了百万亩林场,塞罕坝机械林场成为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场。塞罕坝是一部浸透艰苦奋斗精神的传奇,塞罕坝人以汗水与热血铸就万顷松涛,给人间送上一片绿洲,给人心捧来一丝绿意。
社会反响: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肯定。中央新闻媒体、中央主要新闻网站和重点商业网站相继在重要版面、黄金时段大力度推出相关报道。中宣部授予塞罕坝林场“时代楷模”荣誉,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第三乡林场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