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2014光明书榜年度图书(10部)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日报社动态 > 正文

2014光明书榜年度图书(10部)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5-01-02 02:25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本小型百科全书

  孙机著 中华书局

  以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为主题,对中国古代衣食住行、文化艺术、科学技术等举凡与物质文明有关的事物,包括相关的做法、用法、习惯、礼仪以及发展变化的情况加以系统的梳理,孙机先生这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是最新也是最全面的。可以说,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小型百科全书。

2014光明书榜年度图书(10部)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语言十分朴实且图文并茂,大概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读者都能阅读,是一本非常适合普通大众阅读的书。同时,《中国古代物质文化》旁征博引,并结合中外考古所得细细耙梳、条分缕析,言必有据,对于考订名物、研究文史也很有参考价值,又是一本可供研究者参阅的学术著作。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部把通俗性与专业性结合得很好并且十分耐读的书。

  “传统文化”眼下是一个十分火爆的词。其实,传统文化不仅仅有“国学”,有礼仪,而更多蕴涵在人们日常生活起居之中。孔子好仁讲礼,但也“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传统文化也不是本土文化的同义词,从古至今,中外文化的交流就十分频繁,其程度远远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如果读了这本《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相信读者们一定会有更直接、更深刻的感受。

  推荐人:陈力(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丝绸之路》:展示宏阔历史场景

  刘迎胜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南京大学教授刘迎胜所著的《丝绸之路》一书,是他长年从事学术研究和科学考察的结晶,堪称丝绸之路研究的权威之作。

  丝绸之路这一命名本身就凸显了丝绸之路的“中国元素”,《丝绸之路》抓住了中国元素这一核心,充分挖掘了中国古代文献中丰富的记载。

2014光明书榜年度图书(10部)

  该书以时间为经,以文明交流为纬,系统阐述了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发展过程,展示了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文明碰撞与融合的宏阔历史场景,分析了丝绸之路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让我们从古老的丝绸之路中看到了和平与包容的丰富内涵以及中华文明的勃勃生机。

  作者曾三次代表中国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游牧/阿勒泰丝绸之路”国际考察活动,他将实地考察与案头研究融为一体,赋予一部历史考辨之书具体可感的现场感,体现出一种务实与扎实的研究姿态和严谨的研究方法。作者既能站在客观公正的学术立场加以阐发,又怀着良好的现实愿望,期待丝绸之路“这条友好交往之路”能够在将来“变得更为宽广通达”,从而获得学界的公认。

  推荐人: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21世纪资本论》:世界性的思想震动

  【法】托马斯·皮凯蒂著 巴曙松译 中信出版社

  一本经济学专著能带来这么大的影响,是近年来罕见的;其作者又是美国之外的学者,就更加罕见了。这本书就是法国青年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该书英译本2014年4月出版后,立即引起了世界性的思想震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在一个月内发表四篇书评,认为该书是近十年来最重要的经济学著作。

2014光明书榜年度图书(10部)

  该书精心计算了二十多个国家在近三百年时间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分配水平的变化,揭示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收入差距不平等的问题。皮凯蒂在书中概括了以下定理:资本收益率总是高于经济增长率,即r>g。并在这一定理的基础上,论证了收入分配不平等日益扩大的原因。他还提出,自由市场机制是催生这种不平等的温床。

  皮凯蒂对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分析,使这一问题重新回到世界主流经济学思维的视野。他对这一事实的构筑,汲取了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的方法。但对这一事实的解释,则利用了流行的西方经济学话语。尽管对他的理论还存在争议,但该书的巨大影响已经证明,在全球范围内,一个人心思变的时代的确到来了。

  推荐人:孟捷(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经济所教授)

  《甲午殇思》: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刘声东等主编 上海远东出版社    

  又逢甲午。那一段屈辱的战败史,又一次沉痛地触动国人的神经。一时间,甲午话题的图书纷纷上市。年终盘点,《甲午殇思》在一众“甲午图书”中依然闪闪发光,令人点赞。

  《甲午殇思》缘于“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系列报道,作者阵容堪称“豪华”,刘亚洲、金一南、丁一平、罗援等28位军事名家悉数登场。所以,该书的亮相,自始即不同凡响,它是中国军人中的一群智者为“甲午海战”的全方位把脉。如此集中而又“高调”的“专业会诊”,恐怕还是第一次。

2014光明书榜年度图书(10部)

  这些名家的“会诊”,手眼独到,他们谈说军事,却不止于军事,更多从大处和高处着眼。在他们的研究之下,历史被“拉长”,呈现惊心动魄的“长时段”特征,一场战争也就不仅仅是一场战争,而更多地凸显出制度和国力的比拼,大战略和文化力的对垒,甚至是人心和国运的无声较量。如此深刻的理性思辨贯穿全书,确能“振聋发聩”,从中可见中国当代仁人智者真诚的爱国心。

  甲午从未远去,此番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所说是历史,却又不能不是“历史与现实的对话”,正可谓“有感于衷”,“缘事而发”。

  推荐人:祝晓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审)

[ 责编:孙宗鹤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