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采访者:
林燕平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张璋 光明日报社光明网编辑
何占库 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骆驼巷村村民
孙明泉 光明日报社光明网总编辑
张宁 光明日报社光明网新闻中心副总监
朱晓明 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中医科医生
章新根 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中医科医生
编者按
“援梦”故事始于中国社科院研究员林燕平和光明日报光明网编辑张璋等“走转改”报告团成员之间的一个约定:不管今后走到哪里,大家的心都不散;不管谁遇到了困难,大家都要相互支持鼓励。不久,在林燕平深入十多年的宁夏西海固山村,何老三——一个罹患腿疾却独自支撑一个家庭的汉子,却因病情恶化无法再继续照顾患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
4月25日,光明网在首页推出“援梦西海固”专题,在网络上正式发起“援梦西海固”活动。
4月29日,林燕平、张璋等人奔赴西海固,把何老三接到北京治疗。
5月15日,新华社播发《为了山村的守望——记“走转改”巡回报告团成员“援梦西海固”活动》;16日,人民日报刊发《“走转改”巡讲报告团成员帮扶宁夏西海固患病贫困农民——为了老三的微笑》;17日,光明日报整版刊发《“走转改”结下的情缘——援梦西海固》;同日,中国青年报刊发《“援梦”西海固 有爱不孤独》。
5月28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报道了光明网“援梦西海固”活动,节目播出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版特摘登本期《焦点访谈》节目的主要内容,以飨读者。
主持人侯丰:画面上的这个人叫何占库,是宁夏固原的一位普通的农民朋友。不久前,他来到北京治疗严重的脉管炎。说起农民到北京治病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这位住在边远山区、家境困难的农民,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大医院治病,自己却没有花一分钱,他得到了谁的援助呢?
解说词:这里是北京一家医院的中医科病房,几天前的一个下午林燕平和张璋来到这里,探望正在住院的农民何占库,她们都亲切叫他老三。
林燕平:老三,怎么样了这两天?感觉怎么样了,你自己脚行吗?大夫没有问你?
何占库:(我的脚)大夫给弄的。
林燕平:大夫给你弄的?
何占库:嗯
林燕平:把脓挤出来了?
何占库:嗯
解说词:被称为老三的何占库是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骆驼巷村人,今年49岁,他的大哥二哥都因为疾病贫穷等原因不幸去世,妻子又患有精神病,儿子今年才6岁,家里还有一个老人,一家几口都靠他这一个劳动力维持生活。本来,这几年在好政策下,日子渐渐好转,但是何占库的身体却又出现了问题,今年脚又开始溃烂,无法下地干活,连走路也只能靠拄着双拐,尽管当地农村医保能够解决他一部分医疗费,但对于他这种病的治疗还远远不够。
记者:那以前看过吗?这个病……
何占库:以前就隔段时间吃点消炎药。
记者:吃消炎药?
何占库:嗯,还有止痛药。
记者:管用吗?
何占库:刚吃管用,最后也不管用了,但住院去也没有资金。
解说词:就在何占库一家为此着急的时候,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林燕平出现在他的面前。林燕平,今年58岁,曾在日本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从2002年起每年都要多次到骆驼巷村做农村调研,并出版了探讨当地三农问题的实地考察专著——《山村的守望》。在考察中,听说村民何占库病了,她多次去看望,并一直琢磨着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去帮助他。
林燕平:帮助何占库来北京治病呢,主要是源于今年3月份我和张璋一起参加了中宣部组织的那个“走转改”巡讲团。我在报告《我与西海固的不了情》中提了两户农家,一家是宋家,一家是何家。宋家有一个女儿叫宋盼盼,她因为暑假回家得了一个感冒,然后没有及时救治最后去世了,我觉得对我的打击比较大。然后还讲了一个何家,我担心何占库会出现像宋盼盼这样的问题,所以决心帮助何家老三治病。
解说词:今年三月,中宣部组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巡讲,林燕平是巡讲团的成员。正是这次难忘的“走转改”巡讲,触发了她把对农村医疗问题的关注和具体解决农民“看病难”结合起来,把一直想救助何占库的念头化为了实际行动。巡讲过后,林燕平就急忙赶回固原,带着何占库到当地医院进行了检查。
严国宁:病人当时是双小腿肿胀,还有一只脚右侧小指已经有坏死的情况,发现有血块栓塞、血栓形成,然而我们医院又没有这个专门的血管外科。
解说词:在医生的建议下,林燕平想带何占库到北京治病,然而到北京治病千里迢迢,费用很高,光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实在有限。联想到村里还有其他一些类似的病人,她想能不能以此为契机,呼吁一下社会各界都来关注农民因病致贫的问题,让“走转改”活动发挥更实际的作用呢。为此,她很快找到了同为“走转改”报告团成员的光明日报社光明网编辑张璋。
张璋:她(林燕平)宣讲的时候,提到的何家老三病了,问我们这边网站能不能支持。然后我就问了一下我们网站的总编辑,总编辑说可以给支持。然后就做了这么一个“援梦西海固”的策划。
孙明泉:作为媒体人,我们应该关注这件事,至少我们可以搭建一个爱心传递的平台,使很多人关注这件事,同时让很多人关注西海固,关注西海固更多的弱势群体。
解说词:西海固指的是宁夏南部的西吉、海原、原州等六个国家级贫困区县。林燕平深知,尽管这两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医药方面的投入,但当地的医疗水平和资金仍然有限,一些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因此她们这次不仅仅是为了救助一个何占库,更是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搭建一个爱心捐助平台,来帮助更多的像何占库一样的农村患者。
林燕平:我们可以从何占库这个个例,去深入思考目前农村医疗卫生保障机制构建,它到底问题在什么地方?这对我们研究深入思考实际上是起了帮助的作用。所以我觉得社会科学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是说只是这三句话,实际上里头有很深刻的内涵的。
解说词:正是在林燕平、张璋和光明网推动下,“援梦西海固”的活动开始了。
张宁:网站介绍他们现在需要救助的情况,最下面是网友互动,网友互动区我们开了三个帖子,有提供援助方案,还有网友的祝福和政策献言,就是对西海固地区大家如果有什么想法或者有什么觉得可以来帮助他们,都在这里面。
解说词: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一家企业听说这件事后,为何占库来北京治病提供了机票和1万元捐款,解决了他来京治病的第一笔费用。随后,林燕平准备和张璋一起去固原接何占库来北京。但就在出发前夕,林燕平的家里却出了事。
林燕平:我第一次体会到中国有一句俗语叫事赶事。因为我们是决定29号一早上走,就是利用“五一”连续三天假去接何占库,结果突然我姐来电话说我妈住院了,我就赶紧从社科院赶往医院,赶到医院的时候突然就接到我女婿来电话,说我女儿破水了,已经住医院了。我妈一听,说那你赶紧走吧,你赶紧去照顾孩子去吧。我们社会科学报的人又给我打电话,说林老师你现在这么难,妈妈也住院,女儿还在医院,要不然这次就算了。
我女儿就在病床上跟我说,妈你走吧,我当然特别矛盾。后来我就觉得,我女儿给的我那句话,我就觉得她已经批准我走了,我必须得赶紧走,而且我觉得老三那边也不能等了。
解说词:林燕平选择了先去固原,回来后再照顾母亲女儿。她们冒着大雨终于把何占库从遥远的宁夏固原接到了北京,住进了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
朱晓明、章新根:这两个地方的温度差不多一样,很明显,现在经过一段时间治疗他的状况正在改善,临床症状逐渐在改善,以后这个红肿都可以愈合。
何占库:感谢不尽的是林老师,她的同事、这些老师,对我的帮助。
解说词:援梦活动在光明网上进行连续报道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林燕平的很多同事和社会上的其他好心人,也到医院来看望捐款,当记者在医院采访时,又碰到了北京四中的几位师生代表来看望何占库,他们为何占库捐了一万多块钱。
虽然何占库的病得到了救治,但在骆驼巷村,仍然还有像何占库一样患重病亟待帮助的村民,宋丽霞19岁,患先天性心脏病,马军19岁,患脑瘫,海生英56岁,患心脏病耳失聪,等等,而在整个农村,这样的病人还有很多,援梦活动依然任重道远。通过这次救助活动,作为社科学者的林燕平已经决定把贫困农民就医问题作为自己下一步重点研究的课题,她对于“走转改”又有了新的认识。
林燕平:我自己理解的“走转改”是什么啊,就是走你必须要走下去,只有你用心走,你才能够真正的接触老百姓,那你呢,你转转什么啊?我觉得作为我们学者,最重要的是要转变我们的思维方式,从中国的国情和农民生活的实际现状出发,以这个为基础来构建我们解决问题抓住事物背后本质性规律性的应该是这样的逻辑。改,改什么?改就是改假、大、空。
主持人:“援梦西海固”的“援梦”二字顾名思义就是援助人们实现梦想。这里有贫困农村看好病的梦想,也有林燕平张璋她们帮助更多人的梦想,“走转改”活动已经向更大范围扩展,如何让更多人把目光投向基层,把关注送到基层,倾听百姓心声,解决实际问题,“援梦西海固”这样的行动给出了很好的答案,希望有更多这样的行动援助更多的人实现梦想。
《光明日报》(2012年06月09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