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至1972年,罗高寿作为苏联驻华使馆参赞,再次来到中国工作。当时正处在“文革”期间,与苏联有关的一切都被戴上了“苏修”的帽子。罗高寿说:“回想起这段历史,不可能不感到心痛。”
上世纪80年代,作为苏联外交部副部长,罗高寿见证了中苏关系的正常化。苏联解体后,他于1992年被任命为俄罗斯驻华大使。这是一段令罗高寿感到自豪不已的经历,“我的外交生涯中,最重要的事件就是亲身参与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起草工作。”
1969年,罗高寿作为苏联驻华使馆官员,曾在邓小平会见苏联领导人时担任翻译。1989年2月,时任苏联副外长的罗高寿陪同当时的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访华,为戈尔巴乔夫的国事访问做前期准备。访问期间,邓小平在上海会见了他们。事隔多年后,邓小平与他握手时笑着对他说:“我记得你,你是老朋友了,50年代末,你曾给我做过翻译。”
俄中关系发展的见证人
回首自己的外交生涯,罗高寿曾经自豪地说:“让我感到满意的是,我不仅是俄中关系迅速发展的见证人,更是这一进程的直接参与者。”
50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这时正是中苏两国交往最为频繁的年代。罗高寿那时是莫斯科东方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因为汉语讲得好,常常被调去当翻译。他参与接待过许多访苏的中国运动员,如获得世界冠军的中国女跳高运动员郑凤荣等。1955年,他在莫斯科还接待了来访的由京剧大师梅兰芳率领的中国京剧团。他作为京剧团的翻译,有幸观看了大师演出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剧目,并为之倾倒,从此京剧成了他的终生爱好。1955年,罗高寿从东方大学毕业后便参加了苏联科学院黑龙江勘察队,担任翻译。这段经历为他参加以后的中俄边境谈判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材料。1956年,根据父亲的建议,他来到中国卫生部工作,为苏联顾问做翻译并协助他们考察华中地区流行性疾病状况,到过长江下游的许多城镇、乡村进行实地调查,为帮助中国人民战胜血吸虫病做了大量工作。1957年,他被调到中国俄文版的《友好报》编辑部,不久,便接受任命到苏联驻华使馆工作,开始了他的外交官生涯。1958年他获得了“中苏友谊奖章”。
多年来的对华工作,使他对中国的情况有着深入的了解和精辟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特点是稳步地分阶段性的发展,进步得很快,走得也很远,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目前,在俄罗斯,没有一个大的政党和社会团体不赞成同中国发展友好和睦的关系。”1996年8月,时任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颁布命令,授予罗高寿友谊勋章,以表彰他在外交工作中的非凡成就。
“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
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中国驻俄罗斯大使李辉对记者说,“罗高寿大使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好朋友。他为发展和推动中俄两国睦邻友好关系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中国政府也不会忘记他,永远不会忘记他为中俄友好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我们相信,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将世代相传,如长江和伏尔加河一样奔腾不息,永远向前!”(光明日报莫斯科4月11日电 光明日报驻莫斯科记者 杨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