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光明日报社举办戴子清事迹报告会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日报社动态 > 正文

光明日报社举办戴子清事迹报告会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2-03-21 02:38

  “沉下去、沉下去、沉到底”

  1988年,戴子清出任学校党总支负责人,仍坚守教学第一线。1990年,学校被评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先进学校”。就在这一年,自治区党委、兵团党委决定选调一批基层领导干部支援南疆建设,巩固基层政权。戴子清主动报名。有人对他说:“你苦干了9年,也有了老婆孩子,何必还跑到南疆去自讨苦吃。”他说:“我是为援疆支教来的。党和国家的需要就是我最好的选择。”他举家迁往和田。

  和田地处昆仑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端,多风沙、浮尘,是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贫困干旱地区。戴子清在墨玉县扎瓦乡任乡党委副书记,主管教育、卫生。他是当地这个层次第一位汉族干部。下乡考察,他发现村里缺教员、缺教室、缺课桌,不少学生还坐在沙土上露天听课,便不断反映和争取。这个乡逐渐补充了40余名教员、170余套课桌椅,以及大量过冬取暖燃料。天气恶劣,他坐不住,总是跑去仔细察看乡里每一所学校,常常干馕充饥,甚至一整天吃不上饭。维吾尔族师生见到戴子清,都高兴地朝他喊:“汉族书记亚克西!”

  1990年3月26日,他接到“母病危速归”的加急电报赶回家,母亲已昏迷。3天后,母亲认出自己唯一的儿子,说:“你回来了,学生怎么办?”不久,戴子清返回新疆。5月中旬,一封家书传来母亲去世的消息。

  1992年,戴子清调到县二中主持工作,仍然不脱离教学第一线。1995年8月,又调到县委党校任副校长负责教学工作,在县党校12名工作人员中,他是唯一的汉族干部。他同维吾尔族同志互帮互学,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2001年6月,他调任和田地委党校校委委员、副校长。他继续坚守讲台,给汉族乡镇干部、县直机关干部、理论骨干授课,常常写稿、备课至深夜甚至天明。

  近年来,戴子清在完成大量教学任务之余,常常外出宣讲中央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07年秋天,他从偏远的民丰县开始,前往于田、策勒、洛浦、和田、墨玉、皮山等地一场接一场地宣讲,一直讲到沙漠深处的安迪尔乡,讲到昆仑山里的柯尔克孜民族乡,行程近2000公里,听讲人数达1.56万,其中各民族教师1.1万余人。

  有数批来到121团的内地青年,陆续离开了,只有戴子清岿然不动。乌鲁木齐、石河子市有人给他安排工作,他也拒绝。女儿戴岳到了上学的年龄,亲友要接去内地,他觉得“更重要的是精神品质的培养和锻炼”,把女儿留在墨玉。2005年,戴岳参加高考,考分高出一本录取线近100分,但在父亲的影响下,戴岳选择了新疆大学,直至读博士,也未离新疆。

  30多年来,光明日报多次跟踪报道戴子清的事迹。他赴疆伊始,曾有人说他想出风头,在内地找不到对象,说他傻气,只知道工作看书不会交朋友。戴子清把这些议论看作是对自己的磨砺。他常常把珍藏的光明日报报道拿出来细细品读,从这些报道中,他得到了一种绵长的、巨大的慰藉。他把光明日报看作人生知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晴朗的天气,他常常推开窗户,凝望远处的巍巍昆仑。他还多次深入昆仑山乌鲁瓦提水利枢纽工程所在地讲课。在他眼中,昆仑是堂堂的西北汉子、德高望重的长者。他说当他奋斗在边疆教育第一线,尽心为各民族乡亲服务,总能听见昆仑在勉励自己:“沉下去、沉下去、沉到底……”

  3月20日,戴子清讲的基层故事,激起光明日报员工一阵阵掌声,精神抖擞的戴子清夫妇满脸幸福。(光明日报记者闫 磊)

[ 责编:张雪莹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