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从1988年开始,原因是黄老退休前都在单位看报,退休后他没有带走一张报纸。退休后,黄老开始自费订阅《光明日报》,收藏也从此开始。(光明网记者谭靖东摄)
“缘分呵,黄涛和《光明日报》”
“缘分呵,黄涛和《光明日报》!”众人簇拥下,黄涛夫人马艳秋看着眼前的展台,不禁感慨。
2008年8月9日,老人溘然长逝,走完了他88年的传奇人生。
2008年8月底,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采访报道黄涛事迹。本报军事部记者在采访中,获悉黄涛珍藏《光明日报》的事,回社汇报,军事部和报社领导极为重视,要求记者认真采写。
2008年9月5日,通讯《灿若星火照后人——追记解放军出版社原顾问、编辑家黄涛》在头版头条刊出,配照片和短评。《光明日报》通讯和短评盛赞黄涛“星火燎原精神”,指出“黄涛的生命灿若星火,已与所有英烈一起燎原,照彻后人前进的路”,并号召读者像黄涛那样努力“存文存史存业,立德立功立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我觉得《光明日报》是父亲的知音,读得懂我父亲的人生。”黄园园说:“《灿若星火照后人》这个标题作得好,可以说就是我父亲一生的写照。我们加了一个字,改成‘灿若星火 照耀后人’,挂在父亲的骨灰盒前。”
黄涛逝世后,夫人马艳秋继续自费订阅《光明日报》,直至2011年报社赠阅。“看到这些《光明日报》,就像看到了我老伴。”黄涛夫人曾对《光明日报》女记者周华说:“2008年老伴走了,我也像他那样继续订《光明日报》,一个月了,也像黄老打捆攒着。我想把这些报纸捐赠给《光明日报》。等我‘走’了,再把余下的捐给报社。”
黄涛夫妇育有三女一子。他们的婚姻就是一段传奇:马艳秋那时刚参加工作,还不到18岁,黄涛已经29岁。俩人由组织“介绍”认识,1949年5月4日青年节这一天结婚,第二天即从齐齐哈尔启程,一路行军南下。
革命夫妻,戎马生涯。黄涛编起文章来忘了一切。这个一辈子字斟句酌的人,居然没顾上给小孩起名字。马艳秋生了四个子女,名字全由她取,在长江边生的叫“长江”,在北平生的叫“燕”,八月十五生的叫“园”,唯一的男孩排行老四,就叫“小四儿”,及至参军,马艳秋才给起个大号“海洋”。黄涛忙归忙,但夫妻极为恩爱,“从没红过脸”。
黄涛逝世后,马艳秋专门辟一间房作为纪念室,至今每日鲜花不断。马艳秋每天到这个房间,给黄涛念念报纸,说说话,整理整理旧物。今年2月2日庚寅年大年三十,记者打电话给马艳秋老人拜年,黄海洋答:“没在家,到八宝山看我父亲去了。”
黄涛与《光明日报》几十年的缘分,如何不感染妻子!记者去年底到她家采访,看到纪念室鲜花旁的桌子上,摆放着当天的《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