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林:谢谢张所长。下面有请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肖群忠教授发言。
肖群忠:各位领导、同志们下午好!我的题目是“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道德的阳光”。我讲三点:
第一:就事件道德属性,传统美德,在我看来道德属性的核心内涵是什么;第二,这个事情为什么在社会引起高度关注、成因是什么;第三,理论研究和宣传要切实贯彻三个方面原则。讲一下个人意见。
第一,我认为这个新闻事件是一个故事两个新闻主题,一个是大学生群体,一个是李维贺老人,所以从中国传统美德的角度概括为八个字,他们是共同的体现的本质,有不同,有相同。大学生群体是这样四个字“仁孝义恒”,李老人是“自强守信”。围绕这八个字稍微展开,中国传统道德,仁孝义是最重要的道德,仁义道德仁者爱仁,一切发自与对他人的爱。道德的崇高性是爱他人,而不是爱自己,这个事迹首先是关爱同学,这是仁。为什么说孝呢?因为是对同学父母的关爱,我们经常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不在了我们去孝敬老人。
有了这样一个仁和孝,就产生了一个义,这个义,一个朴素的话涵盖了这样的,他的父亲我们得管,其实就是应该。道德义务是一个自觉的,我们现在受自由主义影响,需要有好处,我们社会低俗化消解了这个,道德的崇高性就在于不求回报。
而且义,刚才讲的自强不息,人的德厚是中国基本价值观。德厚就是做了好事不求回报,做点事就要显摆就不是德厚。再一个感动读者的就是永恒,永恒就是自强不息的不息,他们这个是15年做好事,好像很平凡,其实也不平凡。
我觉得李老人的身上显示的品质一是自强,他是受助者,但是呈现给我们的不是一个弱者的形象,主要这种资助是一种精神的资助,在人生发生困厄的时候,白发人送黑发人在中国人的人生状态中是很悲痛的事,只要给他一个爱、一个力量,唤起的是对生活的希望。李老人这样一个60多岁的人,给我们这一代人,坚持民族精神的当代,民族的发展仍然需要这种自强精神。恰恰体现在一个老人身上,这是从民族道德的积淀继承下来的东西,自强和诚信是联系在一起的,这个诚信,老人可能要跟现在一些学历很高的人来比没有念过很多书,但是道德的力量就是这样,这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在他身上是存在和践行的。
讲一个例子,我爸那时候欠了一个远方亲戚的40块大洋,他跑到台湾去了,我爸反复念,人家回来以后,跟台湾交往过来,我们的表叔根本不在乎,但是第一次两岸交流的时候,40块银元,按照当时的比价,给了人家相应的人民币。这是民族的根本,你坚持做了,特别是现在,诚信缺失的现在,在这样一个事件上看到了一种国粹、一种国魂,塑造我们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国魂。我们的发展需要这个。我们在一个老人身上看到了这个东西。
今天我们在一个温暖的春天报道了这样一个比较平实、真实可信的东西,在李老人身上看到了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所以这是我对两个新闻主题的精神的解释,合起来就是张老师说的自强不息。自强不息要不断奋斗,而且永恒。
第二,这个故事在我看来,很多网民都说他感动得流泪了,也许我是太理性了,我觉得故事很平凡,但是平凡却伟大,为什么这么多人关注和轰动,从研究的角度来说是社会需要道德。他注重人们的内心,是经济富裕了就幸福了吗?从国力角度来说,我们可能有经济、有军事实力,只会使人们害怕我们,而不会让别人尊重我们。没有道德不能称为一个泱泱大国,我们社会需要道德、人民需要道德,没有道德的生活是不幸的道德。和东京相比,一年车祸死60万人,就是因为道德缺失,道德把我们杀了。东京的车辆拥有量比我们大,他们为什么比我们有秩序?我们经济经过三十年发展,应该抓道德发展了。我们研究日本明治以来的道德问题,光明日报这次做了很好的事。1902年梁启超引进的时候,四大媒体呼吁,日本人的文明礼貌是这样培养起来的。道德不仅仅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复兴的目标和标志,它应该成为建设目标。
再一个人民的生活,我们就是要日常生活需要道德,这个故事之所以感动人,他做得不简单吧,好像也不是太复杂,但是你做到没有?我们很多人都没有做到,而且不做消解道德的事就不错了。我们的研究、理论研究确实是半意识形态化,怎么让我们的理论宣传和研究贴近人、贴近生活,这将是我们今天的重要任务。而且媒体作为现代社会的第四权力对社会的教化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起的作用非常大。古代是地方官教化,现在媒体千万不要消解它,很多事情经过媒体一放大,现在终于看到,这种报道应该常态化,别报道作秀的新闻,应该报道老百姓的善举,经过春风化雨来使社会慢慢改进,将成为文明和谐的社会。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