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 5月23日至29日,中央主要新闻单位的百名青年编辑记者赴西柏坡采访体验生活。周龙、贾宇、张凌云、王逸吟、姚晓丹、郭冠东等6名编辑记者参加了此次活动,在西柏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党的新闻工作传统教育,并与老乡同吃同住同劳动。
按照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通知要求,光明日报编委会高度重视“寻根西柏坡”编辑记者座谈会,胡占凡总编辑、何东平副总编辑专门做了批示,对座谈会进行部署安排,确定会议内容与参会人员。6月8日上午,何东平副总编辑主持召开了报社“青年编辑记者寻根西柏坡”座谈会,报社“三教办”副主任徐华西、周迅,人事部副主任何积玲,参加“寻根西柏坡”活动的以及2006年以来入社的青年编辑记者近30人参加了座谈。
会上,6名编辑记者畅谈了心得体会。大家一致表示,通过在西柏坡纪念馆、中共中央旧居、七届二中全会旧址、中宣部旧址、人民日报社旧址参观学习,深入采访、体验,与老区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了一次生动的、全方位的教育。大家在发言中主要集中谈了以下几方面的收获和感悟:
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西柏坡精神的洗礼
评论部周龙说,“两个务必”是一个执政党执政的精神品质。61年前,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夕,我党提出“两个务必”的思想,集中回答了共产党人如何在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如何经受执政的考验,如何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等一系列重大历史课题。从根本上讲,这次去西柏坡对我们来讲就是一次接地气的过程,可以从一个党的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看革命的历程。回到西柏坡,回到这片历史与现实交融的土地,深深感受中国社会的根基,也更加体会到“两个务必”精神的永不过时的现实基础。
新闻研究部张凌云说,党中央和毛主席在西柏坡缔造的辉煌革命业绩,奠定、培育、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它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来看,西柏坡精神是在掌握战略决战主动权的情况下对党的优良传统的一种总结、检验、升华。它是一种更具有主动性、自觉性、创造性的精神。在今天看来,西柏坡精神仍是我们的精神柱石、理性长城、思想武器、民族之魂。对于青年编辑记者来说,讲“两个务必”,讲艰苦奋斗,不是去过苦行僧式、清教徒式的生活,而是要肩负历史责任,增强忧患意识,砥砺精神品格,恪守职业道德,要有一种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国内政治部王逸吟谈到,这次寻根西柏坡活动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传承西柏坡精神,践行“两个务必”。今天,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也进入了转型攻坚的关键期,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有时或许会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迷茫。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牢记“两个务必”便有了更加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从大处看,我们党参加的这场考试,虽然考试形式和内容有所变化,但内涵却始终如一,就是如何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何为人民群众执好政掌好权。对此,“两个务必”已经为我们指明了前路。从小处说,在变革的时代,对每个新闻工作者而言,“两个务必”都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加深了对新闻宣传工作“三贴近”的认识
编辑记者还谈了对“三贴近”的认识深化过程。他们表示,此次通过去西柏坡参观学习,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切实担负起党交给我们的新闻工作使命,就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向人民群众传递党的声音,向党反映群众的诉求,做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新闻工作者。
总编室贾宇表示,当初他是带着问题来到西柏坡的。西柏坡,一个富于精神质感和命运感的所在。对于如今生活、劳作和繁衍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来说,红色记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或者改变他们?他利用统一活动的间隙,尽一切可能与当地乡亲聊天,了解他们的想法。感到这里的乡亲与他们生活的土地有一种天然的热爱,并无怨无悔地用自己的血汗为生活的理想而奋斗。在与同老乡吃同住同劳动的过程中,努力亲近他们、理解他们,努力丰富自己的生活实感,努力从他们身上汲取思想养分和精神力量。
教育部姚晓丹表示,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这次的“寻根之旅”让她更加认识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是我们毕生的追求。新闻是记录今天的过程,也是记录历史的过程,半个世纪之前,我们的新闻前辈用自己手中的笔鼓与呼,他们的身影已融进了那一抹灿烂的红。今天,我们更要始终坚持“两个务必”,走进这正在进行中的生动、热烈的历史。
网络部郭冠东谈到,我们要向基层群众学习,学习老区人民身上的高尚品质。老区人民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没有以功臣自居,没有“等,靠,要”,而是坚持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是基层里我们太远,而是我们离基层太远。”到了基层,才能真正了解国情;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才能真正理解历史。基层群众热情淳朴,向我们敞开大门,了解外界,发展建设自己家乡的意愿非常强烈。作为中央媒体的年轻采编人员,应该加强接触基层的主动性,积极为基层群众解决问题。
编辑记者们表示,通过这次活动,进一步了解了国情和民情,加深了对党的新闻事业的理解,再次印证了新闻的根在基层,新闻的源头在群众。回到北京,再采写、编辑那些有关农村和农民的稿件时,那些数字和事实背后便有了更鲜活的个体生命和更丰富情感内涵。
认识到活动的重要意义和今后努力方向
编辑记者们一致认为,青年编辑记者寻根西柏坡,是“三项学习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活动既是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也是青年编辑记者难得的实践机会。
编辑记者们谈到,当时在西柏坡,毛泽东在与民主人士胡愈之的交谈中提到将来要办一份给知识分子看的报纸的设想,这应该看作是光明日报的最初酝酿。这激发了他们对西柏坡的亲近和去西柏坡寻踪的愿望。报社的6位编辑记者利用午休时间到岗南镇李家庄,寻访光明日报首任总编辑胡愈之当年短暂生活过的地方,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
6位编辑记者认为,这次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过实地走访和体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了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这样的经历增长了见闻,了解了国情,接受了教育,深化了思想,丰富了经历,经受了锻炼,结识了朋友……对于青年编辑记者来讲,这样的活动非常有意义,非常有价值。
有记者谈到,这次寻根之旅,是一次难得的和新闻界年轻同行们接触交流的机会,通过向身边优秀同行的学习和比较,发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今后要学习身边优秀新闻界同行的精神风貌和职业素养。
听完大家的发言后,何东平副总编辑说,6位同志到西柏坡去学习体验生活,感受是多方面的,收获是全方位的。大家从精神、信念、理想方面都寻到了根,接上了根,看来去和不去就是不一样,大家精神受到震撼,融在血液里了,在未来的新闻生涯中西柏坡之行可能都会发挥长久的作用。在新闻业务上,大家向同行学习,向当地百姓学习,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培训形式。今后要鼓励更多的编辑记者接触基层,要更多地走近社会、走近生活、走近群众。
参会的报社“三教办”负责人和其他青年编辑记者也分别作了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