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编者按:8月13日,中国记协网《增强“四力”教育实践》栏目刊发文章《在新闻现场,记者练出“三宝”》,介绍光明网持续对革命老区福建省永安市罗坊乡的“护苗学堂”进行报道,并从报道者到建设人,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需求,有力有效地办成乡亲们可感可及的实事,在新闻现场练就“三宝”(发现问题的显微镜、分析问题的指南针、解决问题的工具箱)的经验与成效。原文如下:
在新闻现场,记者练出“三宝”
今年暑假,在光明网的联系、推动下,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0所高校的54名学子陆续走进革命老区福建省永安市罗坊乡的“护苗学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暑期支教社会实践。他们的到来,让当地留守孩子们的假期变得不同,也让乡亲们的现实需求得到解决。
(一)
一下子来了这么多大学生,这在罗坊乡还是头一回!一大早,村民们就把孩子们送到“护苗学堂”。消息一出,还吸引了周围乡镇的20个孩子赶来。很多老人把孩子交到大学生手里,挤在学校门口,好奇这清华大学的学生给咱娃教点啥。
操场上,青年和少年大手拉小手,正进行体能拓展游戏,笑声不断。看了一会儿,不少村民眼角笑出皱纹,满意地下田插秧了。村民罗陈祥看到背着相机的我们,以为也是大学生,走出去好几步又转回身说:“把娃交给你们,我们放心哩!”
课堂上,各高校都拿出看家本领,围绕专业特色和乡村教育的实际,精心准备了支教内容。西北工业大学的郑鹏翔为孩子们科普完航空知识后,带孩子们动手制作飞机模型。课间,四年级的罗浩文兴奋地放飞亲手制作的航模。五颜六色的航模在空中划过,“长大成为一名飞行员”的梦想也在罗浩文心中萌芽。
(二)
今年年初,光明网对福建省永安市罗坊乡的“护苗学堂”进行了持续报道。暑假前,罗坊乡副乡长戴印福跟我们联系说,老人们辅导不了留守孩子的学习,担心假期他们在家沉迷网络游戏,夏天雨水多又不安全,因此犯了难。
“王记者,能否联系些大学生来支教?只是,这里山大沟深,不知道他们愿不愿意来……”电话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基层干部群众对记者的信任和期待。
很快,我们把戴副乡长的想法与多所高校进行了交流。几所高校的团委书记看过此前光明网对“护苗学堂”的报道,认为暑期支教既可以给留守的孩子带去新知识,还可以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都愿意参与。全国人大代表、山西财经大学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院院长白琦瑞教授还把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课程带到“护苗学堂”。浙江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甚至在“护苗学堂”设立大学生实践基地,进行常态化支教实践。
没几天,54名大学生肉眼可见一天天被晒黑。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手臂上的皮肤黑白分明。他们与当地青年党员干部一起,以专业知识服务乡村教育,为少年儿童耕耘心田,在基层实践中锤炼青春。采访中,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刘博宇目光笃定,他说每一个南航学子心中都有“传承红色基因 赓续蓝色梦想”的追求。
作为这次支教实践的推动者,我们努力解决乡亲们的燃眉之急,也把镜头对准这些怀揣梦想、矢志不渝扎根基层的青年人,深挖他们的青春护苗故事和背后的理想信念,采制《一群走进“护苗学堂”的年轻人》等融合报道,在广大青年人群中产生共鸣。
(三)
去年10月,罗坊乡探索“护苗学堂”服务模式,通过青年党员干部志愿服务,解决留守孩子们课后教育的现实需求,受到乡亲们欢迎。但采访中,罗坊中心小学罗兴辉校长那句“这里缺乏专业的音乐、美术教师,孩子们美育教育相对落后”,一直挂在我们心上。
同样作为家长,我们深知美育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我们试着联系了多位文艺工作者,提升孩子们的美育水平。全国政协委员杨钰尼第一个响应,从云南辗转换乘5种交通工具来到“护苗学堂”,教孩子们哈尼歌舞,并围绕乡村教育进行深入调研,把“护苗学堂”的故事带到了全国两会。我们据此采制记录短片《从大山深处到“委员通道”》《深化“千万工程”破题乡村教育》等报道,引发一场青春接力。多支社会力量与当地联系,支持“护苗学堂”建设。如今,“护苗学堂”教学设施齐全,杨钰尼等文艺工作者每周远程就能为孩子们带来优质的美育资源。
今年暑假,再次见到谢俊承同学,半年里他足足长了一头高。在大学生和孩子们一起举行的星光联欢会上,他第一个举手上台,和另外几个同样调皮的男生一起演唱杨钰尼老师教给他们的云南民歌《太阳出来了》,哈尼语版本把氛围感拉满。现场一下子活跃起来,孩子们争先上台表演、互动。小小联欢会秒变演唱会现场,现场采访的我们也深受感染,和他们一起分享这份纯粹的快乐。旁边的罗校长高兴地对我们竖起大拇指说:“半年来孩子们学了很多才艺,变得开朗、自信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感谢你们!”
(四)
返程那天,从罗坊乡到火车站的山路依旧颠簸。车子行驶了两个多小时,同行跟我们一起调研的白琦瑞教授忽然闭上眼睛、一言不发,我们问她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她睁开眼沉默了一会儿,说了一句话,令我们触动很深。
她说,践行“四力”,让新闻记者在现场练出“三宝”——发现问题的显微镜、分析问题的指南针、解决问题的工具箱。“在‘护苗学堂’,你们从报道者到建设人,积极做好青年人思想引领,有力有效地办成乡亲们可感可及的实事,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需求,把好故事写在老百姓心坎上,展现出新闻媒体的力量,也让你们向着好记者更进一步。”(作者:光明网视频编辑部主编王恩慧、副主编董腾飞,编辑:陈睿、吴宇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