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点击浏览器下方“”分享微信好友Safari浏览器请点击“”按钮

正在阅读:“2019新型智库治理暨思想理论传播高峰论坛”观点精要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日报社动态 > 正文

“2019新型智库治理暨思想理论传播高峰论坛”观点精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20-01-06 09:48

  【论坛报告】

2015—2019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稳健前行

——基于中国智库索引CTTI的分析研究

  编者按:

  一年一度相约,智库界共同成就的“思想峰会”于日前隆重启幕——光明日报社、南京大学主办的“2019新型智库治理暨思想理论传播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论坛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智库新征程”为主题,邀请全国各级智库管理部门、各级各类新型智库代表等数百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国家治理建言献策,为智库使命自励自省。共同回顾来路,齐心思考使命,协力创造未来。《智库》周刊特推出专版,与您分享论坛成果与专家观点,在思考与探索中,携手踏上新征程。

  作者: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联合课题组

  2015年1月20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开启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全新篇章。5年来,我国新型智库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决策咨询系统和哲学社会科学界共同关注的热门议题。“智库”从新词成为热词,各级各类智库机构奋发有为,在很大程度上为推进科学民主决策、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增强国家软实力作出了独特贡献。

会议现场。本报记者 赵金悦摄/光明图片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型智库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其中很多表述,如“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时代要求,“健全决策机制,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强化决策执行、评估、监督”的具体部署,实质上赋予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加明确的任务,对新型智库建设的政治性、科学性、政策性、公共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今后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应该以更高的目标、更严的标准,加强内涵发展和内容创新,更好地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

  经过数年建设与完善,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联合研发的中国智库索引CTTI目前已汇聚来源智库848家,智库专家14241位。通过对来源智库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梳理,中国智库5年来的建设成绩清晰浮现。

  高端引领 实体建设成效显著

  国家高端智库是全国智库建设的风向标与示范样本。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国家高端智库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首批试点单位在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国家高端智库理事会的周密部署和具体指导下,在体制机制、组织架构、人才培养、决策咨询、成果产出、对外交流合作等方面不断探索、改革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积累了重要经验。

图1 2010年—2019年智库联盟成立数量趋势图

  为紧跟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步伐,各省(区、市)积极探索适应智库发展规律的改革良策,借鉴中央建设国家高端智库的举措,以落实省(区、市)级高端智库建设规划为切入点,培育和发展一批省(区、市)级重点新型智库,以更好地为地方决策乃至全国层面决策服务。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12月,由各省(区、市)智库管理部门牵头,全国共有21个省(区、市)先后开展重点新型智库试点培育工作,建设周期一般在3年~5年,资助金额为10万元~100万元人民币/家不等。经过4年左右的建设,省(区、市)重点智库实体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突破,体制机制不断优化,研究力量不断增强,咨政能力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了在智库建设过程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协同发力 新型智库共同体基本形成

  随着智库机构的蓬勃发展,不同类型、不同主题、不同区域的智库在本领域、本地区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智库网络。以智库联盟为例,2015年后,我国智库联盟数量快速增长,如图1所示。2015年至2018年4年间,全国成立了70余家智库联盟。2019年上半年,越南研究智库联盟、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江苏新智库联盟、长三角地区党校(行政学院)智库联盟等数家智库联盟相继成立。目前,我国已建成智库联盟百余家。这些智库联盟可以为不同地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智库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有助于打破“智力孤岛”,提高智库之间的协同创新能力和政策服务能力。

图2 CTTI来源智库活动类型统计图

  与此同时,智库与决策层、智库同行、社会团体、媒体、社会公众等互动交流越来越频繁。以CTTI来源智库为例,5年来举办重要活动2万余场,其中重大会议为12961场,占比约54.21%;其次分别为考察(调研)活动、接待来访活动和培训活动(见图2)。各来源智库开展活动的积极性很高,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增强与其他智库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实现了资源共享、协同发展。

  在智库网络与智库交流共同作用下,我国逐渐形成了由党委政府内设政策研究机构、高校社科院党校等下属政策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等组成的“智库共同体”。该共同体以服务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咨询为主要任务,拥有统一的身份认同、专业认同和价值认同。这是新型智库建设的一大硕果。

  类型多样、质量提升 研究成果渐丰

  智库既是学术机构,更是政策咨询与研究机构。智库研究的专业性、科学性、政策性、战略性等是智库提供政策咨询、社会服务的基础,也是剖析智库运行发展机理、总结智库建设成效、规划智库发展路径的重要指标。5年来,新型智库建设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智库研究的深化强化,智库研究成果丰硕,类型多样。

图3 智库研究文献增长趋势

  截至2019年12月,在中国知网期刊数据库,检索到智库相关研究文献共7000多篇。2008年前,智库研究文献量长期偏低,2009年至2014年,智库研究文献量显著提高且一直处于增长状态,2015年的智库研究文献量大约是2014年文献量的两倍,至此之后,智库研究文献量持续居高,如图3所示。

  在CTTI各子数据库中,成果数据库总体体量最大,涵盖类型最多,涉及范围最广。截至2019年12月,成果数据库共收录来源智库研究成果142943项。其中,论文数量达69469篇,占比接近全部成果数据的一半,其次分别为项目类、报纸文章类、单篇内参类、报告类等,占比分别为17.83%、9.32%、7.60%、7.32%。

  以上五类成果共占有全部成果的90.67%,由此可见,当前智库产出成果载体较为固定,但关注议题十分丰富。

  决策支撑力度不断增强 舆论引导坚强有力

  新型智库在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始终锚定“咨政启民”的核心职能,多措并举,全面深入地参与政府决策过程。众多智库成果转化为公共政策、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在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内参是我国智库最具特色且最为重要的决策咨询成果,也是体现智库服务中央决策、服务地方发展的关键指标,能够直观反映出新型智库的决策服务水平。根据CTTI相关统计情况,智库内参的精准性、转化率在5年来有较大提升,智库对决策支撑力度显著增强。

  5年来,新型智库着眼于壮大主流舆论、凝聚社会共识,积极向社会公众阐释国家大政方针,做好政策话语转换,搭建政府与公众之间沟通的桥梁,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在新闻媒体中,报纸仍是智库及时发声的主要平台之一。通过对CTTI成果数据库中发表文章的来源报纸进行统计,发现报纸文章共计13323篇,其中《光明日报》刊发量最多,占比28.67%;其次是《人民日报》(占19.35%)和《经济日报》(占7.11%),紧随其后的有《中国社会科学报》《检察日报》《环球时报》《文汇报》等。报纸文章来源范围广泛,涉及中央级报刊、省部级报刊以及地方性报刊,排名前三的均是中央级报刊,可见中央级党报党刊是智库最看重的舆论宣传阵地。智库积极主动地在各类媒体上发表观点、引导舆论,借助媒体的力量将智库成果广泛传播出去,有效提升智库自身的决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执笔人:冯雅、甘琳、吕诚诚。课题组其他成员:徐路、黄静、丁炫凯、马雪雯、崔妍、邹嘉晨、韦芷晴、王蕾、卢柯全、李刚、王斯敏、张胜、焦德武、李晓、王美莹等)

  【主办方致辞】

  为“中国之治”凝智识 汇合力

  光明日报社总编辑 张 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近年来,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中国智库洞察大势、关注民生,聚焦重点领域、抓住关键环节,推出了一批具有政策影响力、舆论引导力和思想穿透力的研究成果。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通过凝聚智识,推动统揽全局的顶层设计落实为全国一盘棋的改革行动,推动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呼唤着中国智库的智慧贡献与责任担当。

  智库和媒体是天然的朋友。在传媒格局发生巨变的当下,媒体要与智库携手前行,为新闻产品注入深邃思想,通过有效传播凝聚起最广泛的社会力量;智库也需与媒体有机联动,为进一步传播学术主张、推动研究成果落地生根培育一方沃土。今后,光明日报将继续把智库作为紧密联系知识界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优势,让光明日报的文化气息、学术风格、问题意识、现实导向更加清晰;着力建设技术先进、特色鲜明的光明全媒体矩阵,在纸端、网端、掌端共同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进一步完善光明日报大数据平台、智媒体技术研发应用平台、“光明智联”等新型智能平台,为智媒时代的思想理论研究与传播提供强大助力。

  助推新型智库规范化发展

  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 杨 忠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健全决策机制,加强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科学论证、风险评估,强化决策执行、评估、监督”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这对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南京大学与光明日报社在智库建设方面的紧密合作始于2015年。5年来,在中国智库蓬勃发展的同时,双方联合举办智库治理论坛、合作开发中国智库索引CTTI,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和中国特色研究智库共同体建设。5年来,双方完成了CTTI三期迭代开发,现已建设成为“智库信息垂直搜索+智库综合数据管理+智库绩效考核评估”三位一体的新型智库信息管理系统。南京大学还把CTTI纳入“3C”体系,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学术图书引文索引(CBKCI)一道成为构建中文学术综合评价话语体系的自主性工具和特色载体。

  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经历了外延拓展期,现已迈入常态化和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这要求我们更好地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优势和特色、质量和贡献、改革和协同,着力创新内容、规范运行、持续发展,让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交出更加令人满意的答卷。

  【主旨演讲】

  提升智库能力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国务院研究室原主任、光明智库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院长 魏礼群

  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不同类型的智库,自身定位、特点和运作规律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各个智库既坚持体现中国特色,又充分展现自身特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类智库独特的优势和长处,着力彰显不同智库各自的特征。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做到有特色、高质量、高水平。

  2020年,我国将完成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在此基础上,进入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时期,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十四五”时期,面对社会治理的新形势新任务,广大新型智库和智库工作者大有可为。

  第一,要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好深入研究阐释工作,助推社会治理理论创新发展。

  第二,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疏导公众情绪、凝聚社会共识,为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正能量。

  第三,要大力推动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针对社会治理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主张、思路、办法,为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提供智力服务,助推重大决策实施落地。

  新时代的智库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共同奋进,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贡献思想力量和智力支持。

  中国制度和中国治理彰显强大生命力

  原中央党校副校长 李君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巨大优越性、强大生命力是理解中国奇迹的密钥。

  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巨大优越性,体现在我国制度的中国特色上、体现在我国制度的民主性上,还体现在我国制度的有效性上。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拥有近14亿人口大国进步和发展、确保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和治理体系。

  中国制度和治理体系的强大生命力,集中体现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奋斗取得的巨大进步和历史性成就上,体现在面对来自国内外风云变幻的风险挑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立得住、行得稳,体现在新中国具有青春活力,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潮流,不断自我更新、与时俱进。

  促进全球海洋治理行动协同增效

  南京大学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教授 成汉平

  海洋孕育了生命、联通了世界、促进了发展,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的当今时代,中国提出的海洋命运共同体和蓝色伙伴关系,对于调动海洋治理资源和促进治理行动协同增效有着重要意义。

  全球海洋治理关涉地缘政治、安全、经济、科技、生态等多个维度,治理规则的制定和实施涉及国家政府、地方管理者、行业活动主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相关信息、治理意愿和彼此信任,一些治理主体呈现不合作和低水平无效合作状态,严重影响了治理的供给水平和供给效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倡导蓝色伙伴关系,积极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有效弥补了由国际组织主导海洋治理框架的结构性缺陷,有利于在不同的治理主体中架起桥梁,促进资源的分配和共享,增强信任及治理意愿,提高海洋治理的效率和执行力。

  以大数据促进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

  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 欧阳康

  大数据、智能化对于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须注意以下几点:

  如何看待制度优势与治理效能之间的同频共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较为封闭传统的社会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从“闭门造车”到向世界学习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当代中国生存与发展、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社会主义长期稳定的问题。三方面同频共振,共同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促进了治理思想观念的发展。大数据分析充分证明,卓有成效的中国制度不是事先设计好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为政策出台提供了扎实的参考依据。

  借助大数据有利于推动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如何实现治理理念时代化、治理目标合理化、治理体系科学化、治理方式智能化、治理功能实效化?有三个核心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何为好制度。真正好的制度让人身在其间有方向、有意义、有秩序且充满活力与创造性。唯有达成思想共识,才可促进好制度转化为有效的规章体系,进而成为科学合理的行为规范,最终促进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这需要变革与创新才可实现。二是如何借助大数据引领社会体系走向善治。这里需要特别关注两个层面的问题,即保持底线与向高端看齐。三是促进智能决策,即在海量数据和不确定环境中自主决策,在防范风险和促进社会进步基础上着力进行科学决策。

  光明日报记者张胜、王斯敏、焦德武、张云、李晓 整理

  《光明日报》(2020年01月06日 16版)

[ 责编:白伟伦 ]
阅读剩余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