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新闻与写作》刊文 智库化建设: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页> 报网动态> 光明日报社领导活动 > 正文

《新闻与写作》刊文 智库化建设: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

来源:新闻与写作2018-06-13 13:28

   作者:光明日报社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副主任 王斯敏

      光明日报社副总编辑 陆先高

  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智库化建设有助于强化媒体的战略研究能力、思想传播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其业务层级和专业程度。本文通过多家媒体与智库融合的实际探索,分析了从“媒体型智库”到“智库化媒体”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媒体智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传统媒体向新型媒体转型发展的步伐也在稳健提速。在以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目标指向,以加快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为主要标志的媒体转型中,一条以媒体融合为基础的新的路径选择正在逐渐清晰,并日益引起业界广泛关注。它缘起于多家媒体的自发举动,其作用和价值正随着国家发展的智力支撑诉求加剧而更加凸显。这条路径,就是媒体与智库的优势叠加、融合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掀起热潮的战略背景下,越来越多传统媒体积极打造基于自身特色的“媒体型智库”,以智库功能的发挥为核心业务注入更多智慧因子,逐步向着“智库化媒体”的方向转型。分析可见: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的智库化转型,有其本质职能和内生诉求的坚实支撑,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媒体与智库融合发展之路趋于形成。但是,转型面临的瓶颈也现实存在,需要不懈探索,寻求破解之道。媒体智库化转型之路光明在望,却也任重道远。

  一、认识不断深化:智库化建设是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可行性选择之一

  近年来,随着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完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作为保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程度、提升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智库在中国决策体系中所起到的辅助、咨询作用日益凸显。在走访调研中,多家媒体负责人谈到了近年来党和政府对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高度重视与切实推进,这为媒体向着智库化转型提供了必要的政策支撑与外部环境。

  在中国智库的迅速发展中,智库机构体现出鲜明的类型多样化、发展差异化、功能互补性特征。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七路大军”相互区别而又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初步格局。在这一进程中,“媒体型智库”的快速崛起引人瞩目,被称为中国智库建设中“令人惊喜的收获”。

  从只看到媒体对智库的传播功能、智库对媒体的“思想赋能”这一传统视角跳脱出来,今天,中国智库界、媒体界对于彼此的生态关系已经有了深刻认识:智库与媒体之间,不是“谁依附谁、谁要求谁”的单向度关系或简单的功能交叉,而是共生的、有机的、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不是偶发性、短时性、工具性、浅表性的合作,而是有着可持续、深度化、逐步走向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

  这种“智媒一体化”趋势,是由双方的本质属性、核心职能所决定的。

  首先,从智库的特有属性看。思想创新和舆论传播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两翼,共同作用于智库机构的核心竞争力。智库的核心功能是生产资政启民的思想产品,这些产品除了内部递送,很大一部分必须面对大众广泛传播,才能影响社会、引导舆论。有的政策建议先在公众中形成影响,继而进入决策层视野,更好地起到沟通民意、辅助决策的作用。

  其次,从媒体的传播职能看。媒体所传播的除了信息和事件,更有思想和观点。尤其是一向以深度、权威著称的主流媒体、党报党刊,今天在新媒体、自媒体浪潮的冲击下,更加强调具有观点性、思想性的内容生产。这些思想观点很大程度上来自专家学者,尤其是其中问题意识、现实导向、政策熟悉度更为突出的智库专家。

  最后,从智库和媒体的共性看。主流媒体被视作“时代航船船头的瞭望者”,而智库作为非盈利组织,必须客观、科学地对国家发展、经济社会建设进行分析研判,提供思想创新与政策建言。智库和媒体的价值选择都是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都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这种内在一致性为媒体和智库深度融合提供了可能性前提。

  综上可见,相关媒体负责人认为,近年来,随着今天媒体格局、舆论生态、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媒体,激活媒体固有的资政启民、舆论引导等“智库基因”,加强“媒体型智库”建设、推动“智库型媒体”发展,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内在诉求,是以手段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必然要求。

  “媒体型智库”不断涌现,是智库体系更加完善、智库生态更为健康、智库整体水准进一步提升的外在表现。媒体的信息渠道较为畅通,对政策的敏感度较高,能够提升智库研究选题的前瞻性、精准性;媒体的资源凝聚能力较强,能够快速组建实力雄厚、结构合理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媒体公信力、号召力较强,其产品的政策影响力、社会影响力、舆论引导力也较为突出,能够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为公共政策制定与实施营造良好氛围。

  “智库型媒体”趋于形成,是面对发展浪潮的有力回应与理性选择。今天,媒体转型在技术、渠道、平台层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媒介融合不断深化,思想传播的轨道不断拓宽,方式与手段日渐多元。激活并强化媒体内在的智库功能,有助于调动其在内容生产方面的深厚积累,使其在战略研判、方案供给、政策咨询方面绽放独特光彩。继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中央重点新闻媒体等有条件的地方可“先行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之后,新闻出版业“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智库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保障,完善新闻出版科技专家库,充分发挥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技术企业、新闻出版企业在新闻出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3月20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加快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的指导意见》,为进一步鼓励、规范和引导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健康发展提供了指南。《意见》指出,要加强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建设整体规划,统筹推进新闻出版行业智库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布局科学、结构合理、规模适度、定位清晰的行业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一批定位清晰、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行业智库、专业智库和媒体智库。《意见》明确鼓励主流新闻出版单位建设媒体型智库,“建设有较大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智库品牌”。

  二、举措逐渐多元:从建设“媒体型智库”到打造“智库化媒体”

  媒体功能与智库功能的融合发挥,其形式随着各家媒体的实际情况、特色定位、目标指向而有所不同。通过几年来的自主探索,主要体现为如下几类:

  1.延伸固有的新闻报道功能,聚焦智库领域,为智库报道、智库研究、成果发布开辟专门性阵地,定期推出主题报道、理论文章、研究成果

  这种形式往往伴随着媒体智库化转型的起步同时进行,体现出媒体涉足智库领域的探索与准备

  在主流媒体中,率先为智库报道开辟专门版面的是光明日报。2014年12月25日,光明日报理论周刊《智库》版正式创刊。三年多来,这块版面已推出170期左右,逐渐成为各类优秀智库建言献策、施展智慧的思想阵地。2015年5月,光明日报又开设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组织专家团队开展调研、举办活动、推出成果,致力于打造智库成果与声音的发布平台、智库发展与建设的研究平台、智库风采与成长的展示平台、智库联系服务公众的沟通平台,在更深广的维度、更全面的方位上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付出努力。

  继光明日报之后,经济日报、新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传统主流媒体也开辟了智库专版,并依托版面进行智库发布与活动。这些版面指向一致而各有侧重,同时都有其融媒体转化呈现形式,为智库传播搭建了具有传播力、公信力的综合性平台。对媒体自身而言,这些版面、平台密切了其与智库之间的沟通交流,逐步深化了其对智库的认识,为之后的深度转型奠定了基础。

  2.以媒体为母体,组建专门的智库机构,以资政启民、思想供给为主要目的开展研究、组织活动,强化媒体的政策研究能力与治理服务能力

  从强化智库属性到打造智库机构,从研究智库、报道智库走向自己建设智库,从宣传其他智库研究成果到生产媒体自有的研究成果,这是主流媒体智库化中较为常规、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其作用是:能够比较明确地区分开媒体职能和智库职能,以固定机构承担相对制度化的研究任务,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智库研究的常态化、机制化、持续化,不被常规新闻业务挤占资源及空间。

  新华社是首批国家高端智库中唯一的一家媒体智库。为了整合以往分散的智库功能,以高质量、规模化的调查研究向中央报送信息和咨询报告,全社成立智库办公室,设立了国情与战略研究中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瞭望智库)、世界问题研究中心、经济研究中心、舆情研究中心、现代传播研究中心等6个研究中心,组成新华社高端智库的主要研究力量。

  人民日报成立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等智库机构,并重点打造依托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成立的人民网新媒体智库。该智库主要从事互联网与国家治理重大课题调研,以及“一带一路”、国际舆论场和全球智库研究,定期出版智库读物和蓝皮书。

  光明日报于2017年4月整合报社各部门下设的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育研究中心等多个智库机构,通过组织重构和生产流程再造建立“光明智库”。按照《光明日报高端智库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光明智库将坚持走专业化、特色化建设之路,打造以思想文化为主要关注点的新型专业化媒体智库,以思想观念现实映射、热点舆情动态追踪、意识形态安全防范、社会思潮趋势研判、思想理论建设发展等关系国家上层建筑的重大问题为主要研究领域,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重要问题,并延续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已有优势,开展智库研究、评价与信息化建设,更好地助推中国智库凝聚内力、强健筋骨。

  经济日报于2015年9月成立了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研创发布中经指数、中农指数、财富指数、中小微企业指数等一系列智库研究成果。

  除了中央主流媒体,地方主流媒体建立媒体型智库的步伐也在加速。

  南风窗传媒智库2015年9月25日在广州成立。智库下设公共政策研究部、决策数据研究部、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部、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部等机构,致力于为政府、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智力服务。

  2015年10月,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与百度、国双科技等机构联手,成立羊城晚报智慧信息研究中心,通过一系列媒体产品,发展高端定制化数据咨询和政企机构服务。

  2016年5月,由沈阳日报社主导的新型媒体智库——“盛京汇智库”成立。该智库拟建设企业家联盟和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形成产学研联合的服务平台。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携手南京师范大学,打造新华传媒智库,专注于“社会治理现代化”“媒体融合发展”两个角度的研究。该智库构建了以新华报业资深编辑和南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骨干教师为主的百人智库研究员、舆情分析师、舆情观察员团队,并与省内24家重点智库共建江苏新智库联盟。

  2018年2月,南方都市报成立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打造基于大数据平台的新型媒体智库。

  2018年4月,四川日报大数据媒体智库宣告成立。该智库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AI技术,打造全新融媒体智库平台,并通过行业资源整合,形成大数据产业生态圈。

  3.将智库理念贯穿到整体业务发展中,成为整个报业集团战略与指引,致力于打造“智库化媒体”

  2016年,光明日报提出了“智库化办报、办新媒体”的思路,与“推动内容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并立,确立了智库化建设的基本原则。打造智库型媒体,其目的是促进智库产品的深度开发,实现智库资源的效益最大化,使专家资源、思想产品成为光明日报社提升宣传报道核心竞争力的力量之源。

  2017年底,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提出“智慧转型”概念,旨在以技术赋能、数据驱动推进集团媒体和产业的智慧化转型,打造新闻资讯领先、传播手段先进、服务能力突出、产业形态丰富,拥有强大舆论引导力和市场竞争力的智慧型文化传媒集团。在此框架下,不断壮大的媒体智库矩阵将成为集团对外提供智慧型服务的全新平台。

  盛京汇智库成立之后,推动了沈阳日报的智库化转型,为沈阳日报成为东北全面振兴的思想孵化器、决策参谋者、经验发掘机贡献了智库力量。

  三、未来仍需发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释放深层发展活力

  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智库春天”的大环境,传统媒体的智库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方面,在智库界,越来越多的媒体型智库进入大众视野。以新华社内参等为代表的决策咨询产品,以人民网新媒体智库“一带一路”研究报告等为代表的公开出版物,以光明智库与南京大学联合主办的“中国智库治理论坛”为代表的品牌活动等,均成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的特色标识;另一方面,在媒体界,“智库型媒体”的打造虽仍在路上,却也显示出喜人迹象,为传统媒体增强竞争力提供了有效助力。

  1.传统媒体智库化建设的普遍特征

  (1)现有的媒体型智库,往往高度依赖于自身的媒体属性与传播优势,在智库研究与活动中,新闻传播、深度报道、舆论监督、舆情监测等占据较大比重;

  (2)因为资源聚合能力强大而自有研究力量缺乏,传统媒体多以广泛合作、“小核心大网络”的方式建设自身智库,乃至致力于构建智库联盟或共同体;

  (3)传统媒体在转型需求的倒逼之下,对信息化有较强的敏锐度,普遍重视大数据开发与应用。例如,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与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就大数据产品开发、分析、营销和数字新闻传播等领域开展合作;瞭望智库正在建设“新华社大数据新型智库云”;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启动新华传媒云智库平台;光明日报联合腾讯公司、京东集团成立“思想文化大数据实验室”,首份产品《从阅读指数看城市气质》研究报告于2018年世界读书日推出,引发较好反响。

  2.媒体智库化发展的途径

  由于先天局限和转型挑战,媒体智库化发展也存在现实瓶颈,必须针对性地加以破解,促进未来发展:

  (1)体制机制是智库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传统媒体固有的体制机制以服务新闻生产为核心目的,无法满足智库建设与发展的需求。应进行高效兼容的顶层设计,着眼智库功能,对原有的科研机制、财务机制、人力薪酬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进行调整甚至重构,确保智库建设和媒体内容生产并举共进,避免智库功能和媒体核心业务割裂化、“两张皮”。例如,很多媒体型智库并非实体机构,应大力推动其实体化、专业化,促使智库成员在身份明确、责权明晰的前提下开展研究、产出成果。

  (2)研究力量是智库化建设的核心资源。绝大多数媒体的公共政策类专家、数据分析师等专门人才储备不足,尚未形成自有、稳定、专业的研究力量,甚至难以从自有力量中选配首席专家、领军人才。而外界兼职专家难以持续稳定发挥作用。这直接制约了智库的研究能力与产品质量。因此,媒体的智库化建设必须抓住人才这个根本,一方面从采编团队中遴选、培养研究型人才,推动有条件的成员由“媒体人”向“媒体-研究复合型人才”转变;一方面团结“外脑”,吸纳社会各界智库专家、知名学者加盟,并依靠良好的制度设计和项目调动,增强专家和智库互动的紧密性、粘合度。

  (3)成果体系是智库化建设的具体呈现。媒体擅长策划推出新闻报道,在资政启民的成果设计方面缺乏产品思维、受众意识,往往不能充分发掘自身资源优势,打造丰富多样、满足不同层级需求的成果体系。应立足自身专业特色,科学设计课题、咨询、论坛、调研、圈层等各类产品、服务,优化并加强具有核心优势的成果类型,合理延伸智库的产品链与价值链,并进一步强化智库运营管理团队,畅通成果转化渠道。

  (4)大数据是智库化建设的技术保障。呼应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化时代的决策咨询需求、公众阅读偏好,新型智库应当在数据库建设、信息平台打造、数据产品生产等方面稳居前沿。但当前大多数媒体的大数据平台建设尚处于谋划或起步阶段。应当通过技术开发、资源合作,加紧建设有实用价值的数据库,积累支撑研究研判的数据资产。可以结合移动采编技术平台,建设专家库、资料库、稿件库、舆情库等,并以此为基础,让数据“智能化”“活起来”,打造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智库成果、深度报道,提升自身的分析研判、战略推演能力。

  新时代呼唤新作为。事实证明,在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道路上,智库化建设有助于强化媒体的战略研究能力、思想传播能力、舆论引导能力、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其业务层级和专业程度。我们期待智库与媒体在更加良性的秩序中融合发展、相互托举,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大智力支撑。

[ 责编:张秋菊 ]
阅读剩余全文(